本文作者:sukai

文学艺术作品的桥(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揭示什么)

sukai 2024-08-26 126

  近期,当代著名作家余华访问了荷兰莱顿大学孔子学院。在上午举办的“孔院翻译项目工作坊”中,余华与莱顿大学汉学家和翻译家们就余华作品翻译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充分沟通。

  孔院翻译项目,是为了把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荷兰读者,同时培养年轻的译者。今年已经是莱顿孔院与DEGEUS出版社第四次合作出版中国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在此项目之前,曾前后出版过苏童、毕飞宇和徐则臣等著名作家的小说。工作坊结束之后,余华下午访问了莱顿大学孔子学院,畅谈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精彩思考。

  

  在访谈中,余华表示,他们这一代作家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逐渐崛起,引发了国外对中国的关注,并且这种关注逐渐从官方转向了民间。“再也碰不到90年代那么好的时代了。那时出版社还有耐心,认为你是一个好作家,就愿意不断地赔钱,出你的书,相信你的书会成功。我在法国的出版社的书出一本赔一本,直到出到第六本《兄弟》时,才终于畅销了。现在没人这么做了,欧美国家的出版社也因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而缩小了营业规模,当时那种机遇确实非常难得。”

  当谈到中国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时,余华认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有利政策,但当下的年轻作家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目前受全球经济形式下滑,恐怖主义氛围渐浓等因素的影响,出版业整体发展趋于平缓,出版社找上门来的机会已经不再,更不会有耐心等一个曾经赔过本,但具有创作潜力的作家。取而代之的是目前年轻作家中常见的中间代理人制度,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年轻作家的成长和新生代作品的传播。其次,翻译质量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语言差异。当下由于欧美国家学习汉语多出于经商和文化研究的目的,而缺乏对文学作品翻译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国家出现了翻译家断代的现象。最后,当前英语实际承担着世界语的角色,在英语作为欧洲强势语言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很难在世界上有较强的影响力。

  

  莱顿大学孔子学院每年组织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推广工作。余华表示,希望孔子学院能延续这种模式,尽可能帮助一些年轻的中国作家,把短篇小说、甚至长篇小说推广到荷兰。同时,余华先生还指出,做海外传播不能依靠大规模整体性的文化产品输出,而是需要学会借用国外成熟的平台,以精良的作品打开市场,用作品本身的生命力感染读者,循序渐进地激发世界探索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桥梁,要保持耐心,给予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及出版业中以成长空间,最终做到水到渠成、一鸣惊人。

  作者简介

  

  李欣人,荷兰莱顿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学艺术作品的桥(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揭示什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