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生日视频mv短片制作非洲(非洲生日快乐视频软件)

qiaoqingyi 2023-08-11 187

图片作者:Giacomo Gambineri,原载于Vulture

编辑/ Eric Vilas-Boas、John Maher

来源/ Vulture

翻译/ Pel、缅

想了解各式各样的动画?

好奇这一媒介的承传与流变?

想来次全方位“十全大补”?

前段时间,外媒Vulture发表了一篇文章:《100个塑造动画的片段:从兔八哥、史派克·史比格到迈尔斯·莫拉莱斯,这一持续吸引着我们的艺术之历史》(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原链接),编辑Eric Vilas-Boas和John Maher邀请Jerry Beck、Maureen Furniss、山村浩二等大咖提炼出了这个“终极榜单”。我们将把它分割成多篇翻译,与各位读者分享,这是第四篇,将介绍1985-1997年的20个动画片段。

↓点击阅读前三篇↓

送你一份考学必备片单,来拜一拜动画的老祖宗

从兔八哥到阿童木,风起云涌的动画三十年

迪士尼“没落”的15年,「它们」成为了动画的未来

*微信单篇文章只能添加10段视频,因此部分片段将以小程序或动图形式呈现。

*具体条目以原文为准。

A-Ha:《Take on Me》 (1985)

展开全文

出品方:华纳唱片(Warner Records)

导演:斯蒂夫·巴伦(Steve Barron)

1984年,挪威三人乐队A-Ha发布了日后将成为经典的单曲《Take on Me》,当时反响平平。但主唱莫顿·哈克特(Morten Harket)明白,他们手上已经有了一首主打歌;只需要外力为其造势。于是找到当时华纳兄弟唱片的创意总监杰夫·艾洛夫(Jeff Ayeroff)。艾洛夫让乐队和《Billie Jean》的导演史蒂夫·巴伦联系,巴伦找来动画师迈克尔·帕特森(Michael Patterson)和坎迪斯·雷金格(Candace Reckinger),让这首歌的MV得以成真。

在伦敦完成实拍之后,二人使用这些素材,花了16周制作MV其他部分。帕特森和雷金格借鉴了他们以前的学生电影《The Commuter》的创作经验,绘制了2000多张图像,用转描技术做出了活灵活现的动画:不断闪烁的视觉风格、漫画书一般的质感(这也是第一支使用转描技术的MV)。这部MV的结果是革命性的,不同于电视观众从前看过的所有东西;这首歌登上了美国BIllboard排行榜第一名,此后牢牢地嵌入进流行文化的潜意识。它变得如此火爆,以至于观众会一直开着MTV,只为等待它的出现。这引起了连锁反应,最终导致MTV在90年代初创建了自己的动画专区Liquid Television,催生《瘪四与大头蛋》(Beavis and Butt-head)和《魔力女战士》(Æon Flux)等动画,这些动画本身也开了先河,并最终启发了特纳广播公司(Turner Broadcasting)收编Adult Swim频道。

《焦躁不安》:结尾部分 (1985)

The end, The Big Snit (1985)

出品方: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导演:理查德·康迪(Richard Condie)

屡获殊荣的《焦躁不安》是一部由理查德·康迪于1985年撰写并执导的短片。该短片将一对夫妻的家庭争吵与核战时的末世景象进行对比,也是《辛普森一家》中《Bart是个天才》(Bart the Genius)一集中拼字游戏(Scrabble)的直接灵感来源。这部动画荒诞滑稽,成功用幽默诠释严肃话题。《焦躁不安》是由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动画部门出品的,这是动画先驱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创立的强大孵化器,成功培育了科尔德·贝克(Cordell Baker)、珍妮特·珀尔曼(Janet Perlman)、奇蒂斯·隆格伦(Chintis Lundgren)、瑞安·拉金(Ryan Larkin)等艺术家。至少获得了17个奖项和奥斯卡提名的《焦躁不安》也是组织机构对艺术形式产生正面影响的典型例证。

短片中角色轮廓上使用的“热浪扭曲变形线条”(boiling lines)技术在加拿大动画师丹尼·安东努奇(Danny Antonucci)的《捣蛋三傻》(Ed, Edd n Eddy)上得到了沿用,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部短片是否是“三傻”一直不断抽搐的直接灵感。持续不断的轻微抖动所产生的栩栩如生的效果与影片的主旨形成了鲜明对比。生命最终是毫无意义的,堙灭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焦躁不安》有着田园牧歌般的结尾——凄凉的反战主题被藏在了充满鲜花和飞行的拼字游戏碎片的绚烂拼贴画之中。尽管底色暗淡,但短片还是在相对积极的情绪中结束。结尾背景中视觉上极繁主义(maximalist)的花卉般华美鲜艳的来世应该是莎朗·康迪(Sharon Condie)创作的。这种效果与乔治·邓宁(George Dunning)1968年在《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迷幻的动画并无二致。也许康迪的动画真正想要传递的是——爱是我们唯一需要的事物。

《鳄鱼街》:人偶瞧见外部世界

The puppet sees the outside world, Street of Crocodiles (1986)

导演:奎氏兄弟(The Brothers Quay,Stephen and Timothy Quay)

斯蒂芬·奎和提莫西·奎二兄弟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但他们的审美来源却广受欧洲影响,简直像一对来自大洋彼岸的灵魂。尽管他们常被认为继承了杨·史云梅耶的创作传统,也曾以一部1984年的短片(《杨·史云梅耶的柜子》,The Cabinet of Jan Švankmajer)向他致敬,但他们自认为主要启发来自波兰电影人瓦莱利安·博罗夫奇克(Walerian Borowczyk)。他们的作品结合定格与实拍镜头,呈现出阴暗的质感,让人既因为材料的共通感到熟悉,又因为新构建的寓意感到陌生。

在他们最著名的作品——1986年的短片《鳄鱼街》(Street of Crocodiles)里,古玩盒里的木偶被一位在外部透过玻璃观察的男子剪短操控绳。木偶在探索中看到一片衰败的景象,这场景亦是情绪与微缩艺术的杰作——到处是生锈的部件、云雾缭绕的镜子、脑袋空空的娃娃、蒲公英重新组合成绒球、以及一块装满肉的怀表。用奎氏兄弟的话说,这部电影描述了“机械的现实与人造的欢愉”,它也是一种诡异的美学体验,为实验定格动画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在商业领域也是——8年后,马克-罗曼内克(Mark Romanek)在执导九寸钉乐队(Nine Inch Nails)的《Closer》MV时就效仿了《鳄鱼街》。

《顽皮跳跳灯》

Luxo Jr. (1986)

出品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

导演: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

皮克斯工作室也许是当今动画产业中最受认可的品牌之一,而这一切的开端不过是它标志里那盏小台灯。《顽皮跳跳灯》(Luxo Jr.)是皮克斯工作室出品的第一部短片,塑造和展示了该工作室独特的动画风格。在制作《顽皮跳跳灯》时,皮克斯还只是一个刚成立的小作坊。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和一群兼职动画师的预算不多,外界对他们的期望也不高。《顽皮跳跳灯》最初仅是一部为展示皮克斯图像电脑(Pixar Image Computer)性能而生的测试短片,但它却超越并转变了大众对于“计算机图形学的用途”和“动画的展现形态”的传统观念。

生日视频mv短片制作非洲(非洲生日快乐视频软件)

《顽皮跳跳灯》是第一部使用“程序化动画”(procedural animation)技术的动画。它使用了“阴影贴图”来展示动画中移动物体光影的明暗变化,标志着计算机成像(CGI)上的全新突破。其中的“情绪写实主义”(emotional realism)手法赋予了静物生命力,这对喜剧和戏剧均能产生很大启发。在SIGGRAPH会议的动画节上首映之后, 《顽皮跳跳灯》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并且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986年的晚些时候,该短片成为了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的计算机动画电影。

皮克斯创立者艾德文·卡特姆(Ed Catmull)在他1998年出版的《计算机动画:全新的世界》(Computer Animation: A Whole New World)中写到:“《顽皮跳跳灯》在整个业界中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大部分传统从业者都对于计算机有着抵触情绪,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仅仅是他们工具箱中不同的一种器具。”《顽皮跳跳灯》中的叙事手法让皮克斯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资金,使得整个团队有机会转向制作剧情动画,并最终创作出了第一部计算机剧情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同样,这部片子也是由拉塞特导演的)。

《龙猫》:等巴士

Waiting at the bus stop, My Neighbor Totoro (1988)

出品方: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

导演:宫崎骏

小月小梅姐妹无助地在雨里等待父亲的巴士到来。不久,她们遇见了另一位“上班族”:(介于熊/猫/兔之间的)神奇动物龙猫。小月将伞借给一起等车的龙猫,龙猫却发觉雨水滴落在雨伞上超有乐趣;等的车来了,我们看到一辆好像猫猫的巨大巴士。(或者说一只像巴士的巨大猫猫?)这是个极为简单的片段,但也是电影史上最令人愉悦的片段之一。

宫崎骏指导的这一段此后被借鉴或模仿过无数次,它那停顿与动作的节奏令人着迷,简洁地概括出宫崎骏的风格。每一个简单的动作——小梅踩水、小月翻花绳,夜幕降临、路灯亮起,小月把打盹的妹妹背到背上——逐渐为奇幻场面的到来做铺垫。每个动作都有个对应且相反的非-动作(non-action),都有留下体会和思考的时间。龙猫发现“雨滴+雨伞=好玩的声音”这一幕,能最好地体现这一点,前面的铺垫最后在龙猫纵身一跳(与小梅在水坑里玩耍的部分呼应),伴随超多水滴从树上滴落到伞面这一幕达到高潮。透过(电影的)透镜诠释出这种平凡时光流逝的感受,令人难以忘怀。

《萤火虫之墓》:节子之死

Setsuko’s death, Grave of the Fireflies (1988)

出品方:吉卜力工作室

导演:高畑勋

这部史上最令人心痛的动画之一,最初与《龙猫》在影院联播放映,那是个多么特别的夜晚。不过,尽管两部影片的基调截然不同,宫崎骏和高畑勋对动画“关乎动与静的结合”却有相似的理解,共同创立吉卜力工作室之前,他们就已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理念在《萤火虫之墓》的结尾表现得淋漓尽致,导致他们悲惨生活的战争行将结束,少年清太却任性拒绝援助,最终导致妹妹节子的死亡。

没有任何作品能像《萤火虫之墓》那样用静止画面表现苦痛情感。结局是注定的;电影开头就是清太死在火车站,灵魂回到妹妹身边,之后再倒叙。清太取出家中积蓄购买食物,以为还有时间医治节子。但答案是否定的。就像宫崎骏《龙猫》中巴士站那幕,这一片段有自己的韵律。清太惊愕于节子的“泥巴饭团”,给她切了一块西瓜,在节子手碰到西瓜之前,镜头一直保持不变。片中每次节子躺在暂时住所的地上时,观众都会以为“那一幕”到了。而当这一刻终于到来,影片却并未大肆渲染,只是另一个静止镜头,直到清太的台词提醒观众,她再也不会醒来。

《萤火虫之墓》内含两种历史的冲动(historical impulse):二战结束数十年后仍沉浸苦痛的民众集体行为,以及艺术家个人叙述它的意愿。高畑勋的电影是《赤脚阿元》(一部讲述广岛核爆的电影)的延续,虽然高畑勋一直否认《萤火虫之墓》的反战主题,但他还是不厌其烦忠实再现那个时代,因为他知道在动画行业同僚中,只有他在战争期间已经四年级,只有他还记得当年的景象。“我并不是要拍一部诠释那个时代的电影,”他说,“我只是认为有些东西应该记录。”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导演喊“卡”

The director yells “Cut,”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1988)

出品方:试金石影业(Touchstone Pictures)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

动画导演: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

默片时代以来,动画和实拍作品就在大荧幕上共同存在很久了。但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带有“黑色卡通电影”(film cartoon noir*)风格的作品《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以精巧度和想象力(第一次)完美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这种风格像是火箭窜天一样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作者对于“黑色电影”(film noir)这一描述电影类型/风格的词汇的化用。

片子惊艳的开头《厨房正忙》(“Somethin’s Cookin’”)瞬间就给了观众这种(黑色卡通电影的)感觉。开头的手绘短片聚焦于婴儿赫曼(Baby Herman)和罗杰身上(这和“欢乐旋律选”系列采用了相同的风格),随后镜头被拉回去展示真人作品中导演Raoul J. Raoul和工作人员在片场拍摄这一动画的场景。直到现在,片中动画人物和真实人物间互动的无缝衔接都仍令人惊喜,这部作品也被认为代表了传奇人物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的水平。理查德·威廉姆斯是《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的动画导演和著名未完之作《小偷与鞋匠》(The Thief and the Cobbler)的导演,他精心打磨了视野内动画和真人之间的每根线条,以确保拉动实际外套的动画兔子看起来完全真实。

在1988年,动画正处于文化上的低谷时期,《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的很多片段(比如上述的开场片段和对于过去备受喜爱的动画的致敬片段)重新引起了观众对于动画这一媒介的深厚喜爱。它也让那些评论家意识到了动画的力量。《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为之后十年的动画发展铺平了道路,包括《辛普森一家》、“迪士尼文艺复兴”、汉纳巴伯拉动画的复兴和 《乐一通》,以及播放昔日欢乐闹剧的电视联播网(比如华纳动画天地和尼克儿童频道)回归。《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仅仅有半场是真人作品,但是它的全部都是写给动画中幽默和魔力的情书。

《阿基拉》:摩托车追逐

The motorcycle chase, Akira (1988)

出品方:TMS娱乐(Tokyo Movie Shinsha)

导演:大友克洋(Katsuhiro Otomo)

改编2000多页的赛博朋克史诗漫画《阿基拉》要从哪里开始?对作者大友克洋本人来说答案很简单:一场巨大爆炸之后,紧跟着是未来都市街道上,一段惊心动魄、游走在毁灭边缘的高速战斗。

《阿基拉》开场13分钟是大师级的电影作品。大友克洋抓住观众的心,将观众身临其境带入进影像世界中,红色的灯光轨迹、震撼人心的动作和芸能山城组演奏的能剧风格鼓乐共同缔造出一场摩托车追逐战,同时电影闪过社会内乱、警察暴行、神秘人被无情杀死等镜头。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都在这13分钟里:主角金田和铁雄之间的友谊与冲突,社会的愤怒情绪逼人自我摧残,影子军政府拼命埋葬过去又试图维系当下。

这场追逐中段的高潮场面,由老牌动画导演森本晃司执导,被称为“阿基拉摩托漂移”(Akira Bike Slide),自1988年电影上映以来,无数次被电视、电影、游戏,尤其动画所效仿。《阿基拉》是当代日本电影的一块巨石,它既具有历史意义,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开场的摩托车追逐战更是该片动画史地位的永恒证明。

《辛普森一家》:沙发时刻(gag)

The couch gag, The Simpsons (1989)

出品方:格雷西影业(Gracie Films)

从客串电视节目特蕾西·厄尔曼秀(Tracey Ullman Show)再到拥有自己的系列,《辛普森一家》(再一次)向美国观众证明,动画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30多年来,该系列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台词和片段,无论其他动画还是Twitter骂战都能看见它的影子。虽然不再像90年代那样和时代紧密联系,但《辛普森一家》的沙发时刻仍然可以吸引未曾看过的观众的注意。沙发时刻首次出现在《辛普森一家》第二集“天才巴特”(Bart the Genius)中,除了固定沙发镜头这一个限制,《辛普森一家》的动画师们可以对这个春田镇最著名的家庭为所欲为。

过去的30年里,沙发时刻从一家人跳舞这样简单的动作,演化为光怪陆离的表演,有时甚至延续两分钟以上。沙发时刻也让他们一家遇见其他经典卡通人物,像是冈比(Gumby)、瑞克与莫蒂(Rick and Morty)、摩登原始人(Flintstones),甚至还包括电视上特蕾西·厄尔曼秀里的自己。

这也为外部人士提供了机会,引入他们制作极具个人风格的gag。《今夕何夕》(World of Tomorrow)导演唐·赫兹菲尔德(Don Hertzfeldt)、英国街头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疯狂约会美丽都》(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导演希尔万·肖默(Sylvain Chomet)、《带路狗》(Guard Dog)导演比尔·普莱姆顿(Bill Plympton),甚至《刀锋战士2》《潘神的迷宫》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都曾制作过沙发时刻。沙发时刻或许是这部名作当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灵活的一个方面。

《小美人鱼》:《我永远相信》

“Part of Your World,” The Little Mermaid (1989)

出品方:华特迪士尼工作室(Walt Disney Feature Animation)

导演:罗恩·克莱蒙兹 / 约翰·马斯克(Ron Clements and John Musker)

很少有艺术家像作词家和剧作家霍华德·阿什曼(Howard Ashman)那样对动画史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阿什曼甚至不是动画师)。在他受邀为“创作失败”的《奥丽华历险记》(Oliver and Company)中的插曲作词之后,他于1986年开始与迪士尼合作。这段合作促进了所谓的“迪士尼文艺复兴”的诞生,并创造了至今在动画制作中仍被追随的风格。

凭借《小美人鱼》,迪士尼的作品又重新回到了童话世界,充满了一种更加能引起世界各地的儿童共鸣的女性向往。充满戏剧化的歌曲《我永远相信》由乔迪·本森(Jodi Benson)演唱。这首精心制作的歌曲使得迪士尼动画形成了新的固定模式——受百老汇影响的动画音乐剧。在片段中,小美人鱼爱丽儿(Ariel)回到了收集满人类世界奇珍异宝的秘密基地。宝库被她的希望和梦想装点,就像十几岁女孩的卧室。该片段中的大部分动画都迎合了爱丽儿的移动方式——华丽的飘逸长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命,向上的目光则强调了她的渴望。(这是迪士尼最后一部完全采用传统方式制作的赛璐珞动画,之后迪士尼的“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CAPS)完全取代了这一过程)。

《我永远相信》探讨了关于少女阶段的一些本质的东西,以及那些关于摆脱出身或样貌束缚的迷人魅力。迪士尼也知道这一点在今天仍能引起共鸣——此后它们继续开发像爱丽儿那样的人物范式,比如《冰雪奇缘》中的艾尔莎。《我永远相信》不仅是迪士尼复兴的开始,也使他们奠定了接下来30年都常青的情感基调——这一切都始于霍华德·阿什曼。

《莱恩与史丁比秀》:“Happy, Happy, Joy, Joy,”

“Happy, Happy, Joy, Joy,” The Ren Stimpy Show (1992)

出品方:Spümcø

导演:约翰·克里克法鲁西(John Kricfalusi)

当尼尔儿童频道1991年首播尼克卡通(Nicktoons)时,没人见过像《莱恩与史丁比秀》那样恶心诡异低俗的动画。由约翰·克里克法鲁西作画、导演、编剧并创造,《莱恩与史丁比秀》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动画之一。不像同期播放的《阿德日记》(Doug)和《淘气小兵兵》(Rugrats),《莱恩与史丁比秀》以其超现实主义的幽默和出格的角色个性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片段“Happy Happy Joy Joy”足以概括其离经叛道的特点。克里克法鲁西将一件事做得很好,那就是将肢体幽默(physical humor)和时间把握(timing)带回卡通片,让人想起威廉·汉纳(Bill Hanna)和特克斯·艾弗里(Tex Avery)的作品,但又有颠覆性的改编。两位主角跳起奇怪的碰屁屁舞,接着莱恩随音乐的节奏用锤子砸自己脑袋,史丁比则欢天喜地围着跳来跳去。它集滑稽、尴尬和愚蠢于一身,伴随着朗朗上口的歌曲,一同将该节目推向新的高度,并在后来戏仿了众多经典动画。

但是就像很多事情一样,该片的制作过程如今被其创作者不可告人的行为蒙上阴影。2018年,两名女性站出来讲述克里克法鲁西是如何在她们十几岁时对她们进行性骚扰,指控其猥亵,并在她们仅16岁时与其中一人发展性关系。克里克法鲁西承认了这些指控,并表示这是因为他未曾确诊的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克里克法鲁西对女性艺术家和少女的侵犯是当时动画行业公开的秘密。

尽管克里克法鲁西干出这些事,但《莱恩与史丁比秀》的影响力无可否认。它启发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美国成人动画界许多追随者与创新者。迈克·乔吉将MTV签约《瘪四与大头蛋》归功于它,许多由《莱恩与史丁比秀》开创或普及的创作传统也延续至今。

《美少女战士》:“月棱镜威力,变身“

“Moon Prism Power, Make Up,” Sailor Moon (1992 Japan, 1995 U.S.)

出品方:东映动画

导演:佐藤顺一

1990年代中后期,日本进口动画开始进入美国电视市场,在儿童中大受欢迎。《恐龙战队》(Power Rangers)/《超级战队系列》(Super Sentai)和《宝可梦》之类的作品风行一时。“卡通频道”(Cartoon Network)在放学后的黄金时段*开通了Toonami栏目,其中播放的《七龙珠Z》和《美少女战士》等动画都激发了观众的想像力。这两个系列都视变身为超级英雄的关键。以《美少女战士》为例,主角的战斗力来源于其华丽的变装力量,而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片段正是源于这种想法。

*这里原文是“Programming”,指“Broadcast Programming”或“Block Programming”。“编排“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以日、周、月、季度或播出季长度为周期对节目内容进行组织、订购及排序的做法。

魔法少女动画对于九十年代的日本观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对美国观众则新鲜极了。魔法少女变身直接启发了诸如《史蒂芬宇宙》(Steven Universe)和《希瑞与非凡的公主们》(She-Ra and the Princesses of Power)之类的流行动画的创作者,因此可见关于变身片段中魔法的不确定性在今日仍然能引起共鸣。伴随着变身,美少女战士成为了力量和优雅同等的英雄。由于这些角色只有14岁,她们正处于一个女孩向成熟女性转换的阶段。这使得该片段与迷恋它的青春期女孩更加相关。

当主角月野兔变身为水手月亮时,镜头环绕着她,就好像她是一名旋转的芭蕾舞者。她不再笨拙,而是开始对自己充满信心,一点点地变得坚强而魅力四射。指甲油、睫毛膏、水手服和王冠——伴随着坚定的神情,她不仅可以拯救她的朋友,还可以拯救整个世界。

《蝙蝠侠:动画版》:开场片段

Title sequence, Batman: The Animated Series (1992)

出品方:华纳兄弟动画(Warner Bros. Animation)

故事板:布鲁斯·蒂姆(Bruce Timm);动画制作:友永和秀(Kazuhide Tomonaga)

有多少电视动画能把接近一集容量的情节压缩在一分钟之内——更不必说,这一分钟需描绘角色最典型的故事,人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对白、标题或文字说明的情况下,立即认出他们看的是谁什么?《蝙蝠侠:动画版》的开场片段,既引出了这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视动画系列之一,其本身也是动画史上无可辩驳的伟大桥段。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蝙蝠侠的一切都在[这个开场]里。"DC娱乐公司总裁兼CCO杰夫·琼斯早在2004年这样说过。其灵感来源于《复仇者》(the Avenger)《魅影奇侠》(the Shadow)等纸浆小说(pulp-fiction)、马克斯·弗莱舍40年代的超人短片,以及休·费里斯(Hugh Ferris)黑暗的未来主义建筑设计,创作者布鲁斯·蒂姆和艺术总监埃里克·拉多姆斯基(Eric Radomski)先制作了个一分钟的先导短片给华纳兄弟,后来这部短片由TMS娱乐的友永和秀重做,成为该系列的开场。

该片段中的蝙蝠侠不同于以往荧幕上任何形象,简直成为了这位披风斗士的化身。本片借鉴了蒂姆·伯顿指导的蝙蝠侠电影风格(主题也是),但通过结合黑色电影质感的明暗风格、装饰艺术(Art Deco)对建筑风格的大胆尝试、以及德国表现主义棱角分明的压迫感,对蝙蝠侠进行了重新想象。近30年后,这道血红色天空下被一道闪电照亮的英雄剪影成为黑暗骑士最具标志性的形象之一,也成为未来电视动作动画的标杆。

《阿拉丁》:“Friend Like Me”

“Friend Like Me,” Aladdin (1992)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Feature Animation)

导演:约翰·马斯克(John Musker)、罗恩·克莱蒙兹(Ron Clements)

动画恐怕是唯一能真正跟上罗宾·威廉姆斯的媒介。这位热情、幽默、才华横溢的表演家和喜剧演员,首次献声动画是在1992年《最后的雨林》(Ferngully: The Last Rainforest)中,他饰演一只名叫Batty Koda的说唱蝙蝠。Kroyer Films的动画师们将威廉姆斯的口技诉诸动画,效果相当不错,但直到他与迪士尼合作,演员魅力才真正大放异彩,彼时迪士尼公司正加倍努力制作动画,筹备1992年的头牌电影《阿拉丁》。

精灵出场用了近36分钟,但不到3分钟,这个角色就抢尽了影片的风头(虽然威廉姆斯也为开场的商人配音)。开场曲《Friend Like Me》由已故的霍华德·阿什曼作词,艾伦·门肯(Alan Menken)作曲,成为迪士尼复兴历程的闪光点之一。从威廉姆斯的快嘴表演,到来自迪士尼,尤其是角色首席动画师埃里克·古德伯格(Eric Goldberg)那古灵精怪富有弹性的动画,整个片段完美无瑕。

威廉姆斯参与《阿拉丁》之后,其他电影公司也跟着聘请著名演员配音——包括《花木兰》《史瑞克》中的埃迪·墨菲、《玩具总动员》中的汤姆·汉克斯和蒂姆·艾伦、《终极细胞战》中的克里斯·洛克。威廉姆斯后来没有回归录像带续作《贾方复仇记》(The Return of Jafar),因为迪士尼公司违背承诺将他的声音用于广告宣传,这位演员觉得被迪士尼背叛了;但他最后还是回归了1996年的《阿拉丁和大盗之王》(Aladdin and the King of Thieves)。如今,精灵是威廉姆斯最著名也最受欢迎的角色,大制作动画电影也基本都会有一两位名人参与配音。

《圣诞夜惊魂》:“This Is Halloween”

“This Is Halloween,”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1993)

出品:试金石影业(Touchstone Pictures)

导演:亨利·塞利克(Henry Selick);监制:蒂姆·波顿(Tim Burton)、丹尼斯·蒂诺威(Denise Di Novi )

主流儿童动画能容纳鬼怪题材,这要归功于蒂姆·伯顿监制、亨利·塞利克导演的《圣诞夜惊魂》开先河,这部定格电影将雷·哈里豪森的工艺带入动画艺术的主流。

1993年正值迪士尼的复兴时期,《圣诞夜惊魂》一上映,旋即将吸血鬼、骷髅怪和恐怖小丑等推向那些习惯了迪士尼公主和罗宾威廉姆斯式搞怪精灵的观众。片段里的《This is Halloween》既恐怖——会讲话的诡异大树在丹尼·叶夫曼创作的歌曲里叫喊“Everybody scream! ”——黑暗氛围又那么迷人。如果说当时的动画电影大多面向渴望公主皇冠或冒险的孩子准备,那么迪士尼旗下试金石影业发行的这部《圣诞前的噩梦》则更像是面向温斯黛·亚当斯(Wednesday Addams,亚当斯一家里的小女孩)这种小孩。

骷髅杰克和万圣镇的故事通过费心费力的定格动画制作,这种工艺在当时的长篇动画电影中还很少使用。等到在万圣节周末上映,影片直窜北美票房榜首,以成功者的姿态令定格动画重获瞩目。此后所有定格动画长片都欠它一份情——包括阿德曼动画(Aardman Animation)系列、韦斯·安德森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徕卡工作室的所有影片(包括《盒子怪》以及同样由塞利克导演的《鬼妈妈》),以及蒂姆·伯顿此后的定格动画影片《僵尸新娘》《科学怪狗》。

同年,大洋彼岸的定格动画导演尼克·帕克(Nick Park)和阿德曼动画也完成了自己的影片《引鹅入室》(The Wrong Trousers),它是《超级无敌掌门狗》(Wallace and Gromit)系列的一部短片,其中著名的火车追逐桥段致敬了印第安纳·琼斯。这部短片视觉幽默感满满,在细致无比的手工搭设场景里呈现出充满层次的笑果(gag)。遗漏它将会是我们Vulture的失职,《引鹅入室》和《圣诞夜惊魂》都燃起了90年代(动画界)对定格的兴趣。阿德曼2000年的电影《小鸡快跑》(Chiken Run)至今仍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定格电影。

《妙妙卡通秀》:“德克斯特的实验室”,又名“变形”

“Dexter’s Laboratory,” a.k.a. “Changes,” What a Cartoon! (1995)

出品方:汉纳巴伯拉动画(Hanna-Barbera Cartoons)、卡通频道工作室(Cartoon Network Studios)

导演: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Genndy Tartakovsky)

面对尼克儿童频道的成功,汉纳巴伯拉动画在Cartoon Network上推出了一档新节目,名为《妙妙卡通秀》(What a Cartoon!),来自制片人弗雷德·赛博特(Fred Seibert)的创意。该节目每周播送新锐创作者的新锐动画,引领了90年代Cartoon Network令人难忘的动画繁荣,像是《飞天小女警》(The Powerpuff Girls)、《拼命郎约翰尼》(Johnny Bravo)、《胆小狗英雄》(Courage The Cowardly Dog)。但节目早期最成功的还是当属《德克斯特的实验室》(Dexter's Laboratory)。

《德克斯特的实验室》由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创作,是《妙妙卡通秀》首播的第二部短片,也是第一部被批准系列化的作品。(由同时代克雷格·麦克拉肯(Craig McCracken)创作的《飞天小女警》于1995年2月首播)。后来创作《太空大侠之天上地下唯我是听》(Space Ghost Coast to Coast)并催生Adult Swim频道开播的迈克·拉佐(Mike Lazzo)在观众投票后批准了《德克斯特的实验室》系列化,观众喜欢怪腔怪调的小德克斯特,以及他跟那危险又马虎的妹妹迪迪在一起时形成的强烈对比。

《妙妙卡通秀》首播的《变形》这集是一切的开端。迪迪溜进德克斯特的实验室,瞎按他的最新发明:能将人随机变成动物的遥控器。二人从实验室一路闹到家里,把对方变成各种动物,就在这时,妈妈叫他们下来吃早饭。幽默灵动的动画影像让该短片脱颖而出,最厉害的莫过于结尾——他们变成乌龟和蜗牛展开争夺遥控器的赛跑。

《德克斯特的实验室》获得一致好评,获得了包括最佳试播集在内的多项安妮奖,证明了塔塔科夫斯基作为电影人的能力,也证明了《妙妙卡通秀》这一形式的可行性,之后越来越多系列脱胎于此。它成为塔塔科夫斯基职业生涯的开端,之后他继续创作了艾美奖获奖作品《武士杰克》《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和《史前战纪》,更不用说还有他导演的《精灵旅社》系列。

《淘气小兵兵》26集:汤米开红海

Tommy parts the Red Sea, A Rugrats Passover (1995)

出品方:克拉斯基-舒伯公司(Klasky Csupo Productions)

导演:吉姆·达菲(Jim Duffy)、史蒂夫·索基(Steve Socki)、杰夫·麦格拉斯(Jeff McGrath)

节日特辑的历史几乎和电视一样长,不限于动画,几乎每一部流行电视节目,都至少会有一集圣诞主题。但直到1995年的《淘气小兵兵》,我们才在动画节目里看到犹太节日的特辑。

《淘气小兵兵》和《阿德日记》《莱恩与史丁比秀》一样,是尼克儿童频道旗下创作者驱动(creator-driven)的尼克卡通节目推出的第一批作品,该节目被视为迪士尼作品或80年代那些商品逻辑冒险动画之外的“异色”选择。阿琳·克拉斯基(Arlene Klasky)和盖博·舒伯(Gábor Csupó)创作的《淘气小兵兵》有关孩子却面向全年龄,它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且从不回避成人话题,《淘气小兵兵》很快成为了那一代人的《花生》(Peanuts)。这一集光明节特辑应尼克高层的要求创作,当时前一集才刚播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部动画以如此篇幅或深度描写美国犹太人的生活。

这一集里,宝宝们和主角汤米·皮克尔斯(Tommy Pickles)的外祖父母共进逾越节晚餐,他们是阿什肯纳兹犹太移民,说话时带浓重的意第绪语口音,甚至不时说出完整的意第绪语短语。毕竟这是档儿童节目,所以十灾(Ten Plagues)的内容被淡化,摩西对法老说“让我的宝宝们离开!”但这一集还是设法还原了逾越节的传奇历史,汤米饰演的摩西分开红海,让人想起《十诫》中的著名场景。这一集引起广泛反响,既有批评也有赞扬,纽约时报甚至专门对这集做出评论,成为尼尔儿童频道有史以来最高分的一集。它在电视领域也产生了影响,《大头仔天空》(Hey Arnold!)此后加入了关于犹太教成人礼的剧集。《淘气小兵兵》的创作者克拉斯基和舒伯此后继续创作,一同定义了90年代的尼尔儿童频道,出产众多热门节目,包括《啊! 有怪兽》(Aaahh!!! Real Monsters)、《丽莎和她的朋友们》(The Wild Thornberrys)和《金吉尔所说》(As Told by Ginger)

《玩具总动员》:追火车

Chasing the truck, Toy Story (1995)

出品方: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s)

导演: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

长篇动画电影的发展,大致可以以《玩具总动员》为界,分为“前《玩》时代”和“后《玩》时代”。《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完全使用CGI动画制作的电影,也是迪士尼和皮克斯工作室第一次合作。短片《顽皮跳跳灯》成功之后,皮克斯的计算机科学家们被委以重任,负责制作软件以设计并出产动画长片,打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面对这个当时看来宛如西西弗斯的任务,他们创造了一个先进的渲染系统,名为RenderMan。

不愿像迪士尼那样将艺术优先置于故事之上,约翰·拉塞特和他的团队在撰写(此后打动无数人的)角色台词时尤其认真仔细。片中有八位编剧挂名“剧本作者”(screenplay by)或“故事作者”(story by)。汤姆·汉克斯和蒂姆·艾伦领衔大牌阵容为影片配音。兰迪·纽曼(Randy Newman)广受赞誉的配乐以及歌曲《You've Got a Friend in Me》为这部使用高新技术的电影注入真心与温情。而其关于变化着的友情、嫉妒、怀疑和恐惧的主题也引起了大人和孩子的共鸣。片中角色与故事的纯真朴素掩饰了制作电影所需的苦工;仅仅为伍迪制作动画就意味着有596个可操纵控点(articulation variables,24年后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则需要7198个)。

所幸电影制作完满成功。在这动画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片段之一、也是本片的高潮部分里,巴斯光年和伍迪一同追赶卡车,边飞驰边为对方加油。这一幕呈现出电影故事里的友情与角色栩栩如生的神情,也昭示了未来动画师使用新技术的可能性。

上映后,领导皮克斯团队的约翰·拉塞特荣获奥斯卡特别奖,该片也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最佳配乐和最佳歌曲提名的动画片。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购后,拉塞特的事业冉冉升起,直到2018年因性骚扰丑闻离职。《玩具总动员》上映以来,全球已经有超过250部电脑动画电影上映,CGI技术在商业电影市场的应用也已然超过了传统动画领域。

《跳舞宝宝》

The Dancing Baby (1996)

出品方:Character Studio

开发:Michael Girard, Susan Amkraut, John Chadwick, Paul Bloemink, John Hutchinson, Adam Felt

1996年的秋天,一个仿佛在跳恰恰舞的3D婴儿在互联网上风靡一时。“跳舞宝宝”看上去并不讨喜,而这正是这段动画令人上瘾的地方。观众被其中的荒谬性吸引——裹着尿布的婴儿展示出的细微动作恰好印证了“恐怖谷”理论。比起描绘形象,创作者似乎更在意模拟现实,尽管他们并未完美做到。如今被称作Autodesk 3ds Max的计算机图形软件骄傲地宣布这段动画是自己的作品,名为“sk_baby.max”的小小文件是为了展示“Character Studio”插件性能而存在的范例。

但这位稚童很快火爆得失去了控制,特别是当这段视频被转换成GIF,并变成90年代互联网浪潮中的一部分之后。“跳舞宝宝”的传播主要依赖于论坛、个人网站或是邮件转发——那是属于CompuServe和AOL的年代,而我们如今熟知的社交媒体还要过很多年才会出现。美剧《甜心俏佳人》(Ally McBeal,又名艾莉的异想世界)真正将“跳舞宝宝”变成了无处不在的流行文化符号。剧中的“跳舞宝宝”被配上了由Blue Swede制作的《Hooked on a Feeling》音乐,成为一段反复出现的幻觉,象征着卡莉斯塔·弗洛克哈特扮演角色对于她的事业正侵蚀家庭的恐惧。从此它变得无处不在,“跳舞宝宝”是早期“迷因”文化现象(memedom)的里程碑,也预示着原始的、交互式的动画文件将对互联网文化有多核心的影响。

《新世界福音战士》:人类补完计划开始

Instrumentality begins, Neon Genesis Evangelion (1997)

出品方:GAINAX、龙之子制作公司

导演:鹤卷和哉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少年被迫坐上兵器与怪兽战斗的传统故事得到了延伸——致敬、解构与毁灭同时发生。在广受好评的前24集中,庵野秀明在深层次的“心理剧”(psychodrama)和宏大的场景上倾注了相同的笔墨,为“机器人动画”这一类型带来了新的生机。而在随后的结尾两集中,驾驶员的昂扬斗志忽然消失了,故事变成了冗长的印象派诗歌,变成了一种在“必然性”(necessity)和“净化作用”(catharsis)中自然而生的开创性结尾。

在最后两集中,《新世纪福音战士》完全退回到了主角碇真嗣的内心世界中,将动画从一个完整系列转回到了真嗣试图逃离极度沮丧和痛苦的尝试中。镜头外,人类补完计划——从也许想要毁灭人性的巨大使徒中拯救人性的最后努力——开始了。观众并不知道人类补完计划是如何发展的。动画有意留白了对于末世场景的描写,而将笔墨着重于一个男孩子如何与自我厌恶抗争的过程。

在创作这一富有影响力的系列时,庵野自身的低落情绪仅仅是不显眼的潜台词;从系列的最开始,真嗣的内心和自我厌恶就是故事的主题。即便如此,以一种宣泄式的前卫艺术来结束整个系列的决定依旧让观众震撼。不管是因为制作进度的紧张,资金预算的不足,或者两者兼有,最终的结果导致原定的结尾被极大精简了——精简到了纸上的线条,但《新世纪福音战士》却通过简陋的形式展示了惊人的效果。它将原本的世界重塑为了一个更完整的世界,在那里,故事的角色乃至创作者都可以获得快乐,纵使这个末世故事正在走向一个绝望的结局。

未完待续……

*学术趴现已入驻各大平台,欢迎在微博、B站、Youtube搜索“动画学术趴”。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