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ton Dynamic的机器人可以做出复杂的动作,机器外骨骼可以帮助一个人举起200公斤的重物,以及爬来爬去的机器小蜘蛛...我们足够惊奇,但机器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陌生的。
从战场上的排雷机器人,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手臂,到餐馆里的机器人服务员,可以说大部分的机器人都没有进入到消费者级别。
我们实际接触到的,依然是一个傻不愣登的扫地机器人,当它遇到狗粑粑时还不会避让,拖着粘稠的有机物,在房间里画出了一副副有着毕加索风格的抽象画。
除此之外,普通消费者家里有的,就只剩下机器人玩具了。比如我们体验过的高端玩具Jimu机器人,它可以使用可视化的编程,让一个不熟悉代码的人也可以编写指令,让机器人去执行,甚至弹奏一首简单的钢琴曲。
优必选Jimu机器人
但是,这些玩具机器人很难产生用户粘性,一个孩子把它拼好,编程,执行一些富有创意的指令,发个朋友圈。完成了任务后,机器人的最终宿命可能还是被塞进房间的哪个角落里吃灰。
玩具机器人有很强的新鲜度,但新鲜度的保质期大概也就几天,它不能让人持续产生兴趣,归根结底,它没有足够的互动性,依然是一个只能执行指令的死物。
米家玩具机器人
模仿 Imitation
事实上,史诗级的机器人玩具作品出现在1999年,索尼在那个年代有不少惊艳的产品,而AIBO机器人就是其中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充分地展示了索尼大法的黑科技。
AIBO大致有5代机型,最后一代ERS-7诞生于2003年,它拥有20个关节,每个关节可以进行20°的运动,这让AIBO的运动显得格外自然,少了机器人的僵硬。
刚买回家时,机器狗会处于婴儿的状态,对它的关心越多,它能做的事情也越多,比如走更远的距离,用多种方法去游戏。如果你对它生疏,它可能会对游戏本身都失去兴趣。
婴儿期它要学习走路,如果你经常帮助,拍它的后背,受到鼓励后它会自己不断尝试,但如果你不帮助它,它会进入一种耍赖的状态,可能完全不会自己站立。
另外,它头部的显示面板内有28个LED灯,能配合扬声器,展现出不同的表情,显示喜怒哀乐。这个和《机器人瓦力》中的EVA不谋而合,几个LED灯就能展现基本的情绪,这个过程压根就不需要语言,任何国家的人都能明白。
同时,在它身上能看到一些初级人工智能的影子,它可以识别主人,可以识别语音,主人对它的关爱程度会影响它的性格。
正是交互方式的多样化,让人觉得ers-7突破了玩具的范畴,而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的模仿。索尼把这种模仿做的如此成功,以至于你会惊讶于人类的移情能力。很多人把AIBO当成了自己家的一员,在SONY停产后,这些主人想尽办法去拯救自己的机器宠物,直到能被替换的零件越来越少,无力回天后,还给机器人举行了庄严的葬礼。
进化 Evolution
ers-7内置了许多传感器。
触觉感应:在头部背包等多个地方配有压力传感器,很探测人的触摸
听觉感应:配有麦克风,能对声音进行收集处理
视觉感应:有用摄像头和距离传感器,可以避障,人脸识别
平衡感应:加速计等传感器,来保持身体平衡
也正是高昂的开发成本,让它的售价令人咋舌,1999年第一个版本的售价是2500美元,2003年最后一个模型售价约1600美元。虽然AIBO机器人系列有不错的市场反响,但受限于天价,始终没能进入更多的家庭。
早于时代的降生,让AIBO成为了消费级机器人的传奇,但过早于时代,也让它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科技的局限性。
如今在APP上就能完成的简单设置,在AIBO上需要运用3种不同的方式:卡片、拍打和语言。比如我们要让机器狗早上7:15起床:
你首先需要给机器狗看“闹钟设置”的卡片,狗识别后,内置语音会说,“语音模式-首页栏。功能选择开始-请按照颜色分类触摸我的传感器-进入游戏模式-按蓝色-进入设置模式-按橘黄色-进入诊断模式-按红色”。
之后用户需要在10秒钟的时间内进行操作,按下橘色传感器,语音又开始一通自言自语。在进行9步复杂的操作后,语音会进行确认“本宝宝将在早上7:15起床”。
设置里的每一级指令和目录都没有视觉的展示,而是语音给你念出来,这类似于打客服电话,“充值请按1,查询话费请按2,人工服务请按3...”,非常令人崩溃。
其次,它的摄像头很烂(30万像素),所能识别的语音指令也有限,大约只会对不到10个固定指令做出反应,比如你好可爱、加油、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什么名字、拍个照等。
而给AIBO安装系统还需要Windows XP,它的充电桩非常复杂,7和11这两个东西让人摸不到头脑,它们其实都是定位参照物,来帮助机器够找到充电桩(10)的位置;充电环境也很苛刻,对于光线和周边环境都有要求。
另外,虽然不同的养育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但AIBO进化的终点是统一的模式,而不是性感的分化。所谓的性格不同,充其量也就是功能的不完全解锁,如果主人善于编程,还能设计出新的动作,比如摇尾乞怜、打滚撒娇等等。这与索尼口中的“每一个AIBO都与众不同”的说法相去甚远。
你要知道,AIBO最后一代诞生于2003年,这比智能手机的代表,iPhone第一代的发布还早了足足4年。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在芯片集成度、传感器、视觉识别、处理能力、人工学习、可视化编程,甚至硬件成本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毫无疑问的是,借助于10多年的科技积累,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出更便宜,更智能的机器人宠物,与普通宠物一样,它可以对你摇头晃脑,又可以随时安静下来,不会扰邻居,不给来访的朋友造成麻烦。它对食物不挑剔,不用你每天跟在屁股后面捡屎,不会让任何人过敏,不会生病,不会害怕打针,不会洗澡时甩你一身水。上班没时间照顾?没关系,哦,你走后,它还能帮你监视家里的异常。
但是当我与一个猫奴讨论这个问题时,她对于机器人狗(或者猫)丝毫提不起兴趣,因为机器人狗“不够呆萌,没有温度,没有顺滑的毛和水汪汪的大眼睛”。
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只有当机器人按照机器人的方式去进化,我们才会拿机器人的标准去评判它;而一旦执着于对生命的模仿,我们衡量的维度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机器宠物太过完美的表现,心中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不再关心家里被挠破的沙发,散落一地的毛发,打翻的垃圾桶。可能只会回想起曾经养过的大狗或猫咪,一脸蒙蔽地陪你看电视,每个清晨被舔湿的脸,伤心时它默默的陪伴。
电子宠物可能会是消费级机器人的突破口,但对于养过猫狗的人来讲,机器人宠物始终缺了一个传感器。
生命的模仿,还是进化?嗯,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