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敦煌莫高窟属于文学艺术吗(敦煌莫高窟是文物类还是遗迹类)

qiaoqingyi 2024-11-24 57

  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互相纠缠在一起的画像,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了,东汉时期便出现了石刻,此后唐、宋以后各个朝代的画像作品中都有出现。而最近更有最新发现,早在商朝古蜀国时期(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就有了伏羲女娲的合体玉石像:

  三星堆特征的伏羲女娲玉石像

  此尊伏羲女娲交尾玉器高176cm,伏羲身高92cm,女娲高88cm。从侧面来看俩人相对而视,呈“Y”字形态,伏羲的双手抱住女娲的腰部,女娲双手紧紧地贴在伏羲的左、右手臂上。

  伏羲、女娲互相搂抱

  伏羲双手抱住女娲的腰部,女娲腰部有古文字符号。

  女娲后腰部有古文字符号

  左二行是女娲背上的古文字(9个)右二行是伏羲背上的古文字(8个)其中A、H、X和“蜀”字在文献中均有发现。

  伏羲女娲背部的古文字符号

  女娲左侧两行、伏羲右侧两行

  伏羲、女娲的头部是由一高72cm,宽40cm的凤鸟而连接起来的,凤鸟脚下的长方形槽为8×3×3cm,正好卡在二人头部。

  伏羲、女娲的头部的长方形凹槽

  用于连接凤鸟

  凤鸟高72cm,宽40cm,凤鸟脚下恰好插入伏羲女娲的头顶部位,长方形槽为8×3×3cm。在凤鸟的尾部有三根羽毛。其形状与现代云南西双版纳所见的孔雀尾部羽毛十分相似。此三片羽毛的长度分别是 21cm,27cm,32cm,宽度分别是 2.8cm,2.5cm,4.0cm。

  伏羲女娲头部的凤鸟长羽毛正反有古文字符号

  凤鸟长羽毛正反有古文字符号,左二行是正面的符号,右二行是反面的符号。

  凤鸟长羽毛正反有古文字符号

  伏羲女娲自胸以下互相缠绕在一起。“脚”下是一只双头(龙与凤)龟,头之间的距离42cm,龟的宽18cm,龟的高度12cm、伏羲、女娲蛇身交缠在一起,就坐落在龟的背上。

  底座,龙凤双头龟

  再看看汉代洛阳一代的伏羲女娲图

  洛阳卜千秋墓在今河南洛阳市烧沟村附近,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壁画墓。其建造年代约在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公元前86一前49年), 属于郡级官吏的墓葬。壁画绘于墓室顶部,描绘了墓主人夫妇在仙翁、仙女的迎送和神异怪兽的陪同下升入天界的情景。 在天国世界有两个人首蛇身像、日、月及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异动物。表现的是死人升天的幻想世界。值得注意的是,人首蛇身像以日、月相配,应是伏羲、女娲二氏,而且布局在画面的首尾位置,表明伏羲、女娲是主宰的神。

  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白描稿)

敦煌莫高窟属于文学艺术吗(敦煌莫高窟是文物类还是遗迹类)

  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伏曦女娲截图

  (女娲下身有破损,但可以看到部分尾部)

  在这幅壁画中,位于左侧上方的卜千秋之妻手捧三足乌乘三头凤而行,左侧下方的卜千秋坐在舟形蛇上。壁画中有神兽、祥云,还有伏羲伴日场景。三足乌又称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三头凤在《山海经》中有记载,乘坐时既可以不使人迷眼,又可以御凶,舟形蛇应是早期龙的形象。

  与西汉相比,考古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则更多,内容也更丰富。位于山东省嘉祥武翟山北麓武家林的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梁祠”,由于画像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在武梁祠的第一石第二层,雕刻的是一组面相对的男女人首,下身刻画成蛇形,做“X”形结,二人中间夹以小人像,下体是怪异的鱼尾形状,男像右手持曲尺。在画面的左上方有榜题“伏戏”,并有题记:“伏戏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此外,武梁祠左后两座石室各有一幅类似的画像,其一石室,男女二像表现为背相对的姿势,手中持曲尺,下体也是交尾下曳,并有云气。其二石室是男女相对,肩上生翼。后世学者大多认为和伏羲交尾的女像即是女娲。

  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画像石(拓片)

  除此以外,还有数不尽的伏羲女娲石刻像、画像砖等。。。

  东汉,武梁祠第一石第二层画像石(拓片)

  东汉,河南实心画像砖(拓片)

  东汉后期,山东大郭村

  伏羲女娲环绕西王母画像石(拓片)

  还有发现东汉时期的伏羲女祸圆形镜,直径11厘米,厚0.5厘米,半球形钮,圆钮座。整个纹饰面不分区刻绘一只白虎,虎呈站立式,四肢强健有力,肢体上刻有精细纹饰。虎首硕大,上有竪耳,双目圆睁,虎口大张,獠牙突现。白虎右上肢臂弯处绘有一伏羲,人面蛇身,头戴高官,蛇身盘曲于整个右侧镜背面,蛇尾摆停于虎之襠下。白虎左上肢簇拥着女娲,女娲亦人面蛇身,面呈女相,头戴双胜。蛇形身躯纠缠盘绕于左侧镜背面。

  

  东汉 伏羲女祸镜

  汉代,山东伏羲女娲画像石(拓片)

  徐州汉画像石(拓片)

  总的来看,在两汉时期,人首蛇龙之身,并且采取交尾合体的形式可以看作是伏羲女娲的标准像。之后,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伏羲女娲形象就更加流行起来。。。

  西魏,壁画,敦煌莫高窟285窟此图中的伏羲、女娲南北相对,在画面的上端。它们均人首蛇身,头束鬟髻,著交交领大袖襦,肩披长巾,双袖飘举,奔腾活跃。周围天花飞旋、云气缭绕,烘托出神灵仙境氛围。

  敦煌莫高窟 285 窟 伏羲女娲图

  伏羲一手持矩,一手持墨斗,胸前圆轮中画金乌;女娲两手擎规,胸前圆轮中画蟾蜍。他们在此已由再创人类之神转化为日月神。

  伏羲一手持矩,一手持墨斗,女娲两手擎规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及高句丽等边远地区出图墓葬麻布画,帛画等,证明伏羲女娲形象进一步扩散倒华夏的各个地区。

  新疆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麻布画

  汉魏之际,由于中原战乱频发,大批内地汉人迁移至辽东地区,盛行于中原的墓葬文化随之流传过去。之后这股风气又继续向东传播到吉林及朝鲜半岛西部,推动了高句丽墓葬文化的发展。高句丽壁画墓位于吉林通化市吉林通化集安市,其中的“五盔坟”是五座巨大的封土墓,属于高句丽晚期的贵族墓葬,其四号墓中的壁画绚丽多彩,飘逸流畅,富丽堂皇,墓室的东南西北四壁上依此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第一重顶石绘有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飞天冶轮人等。

  伏羲女娲位于北角二抹角石上

  伏羲女娲位于北角二抹角石上,均披发。伏羲居右,双手捧日轮于头上,日中有三足乌;女娲居左,双手举月轮于头上,月中有蟾蜍。

  高句丽古墓壁画,左图伏羲,右图女娲

  汉代,四川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

  汉代,山东伏羲女娲画像石(拓片)

  北魏,鲜卑沙岭7号墓伏羲女娲墓道画

  之前,咱们说到的吐鲁番高昌国至唐西州国时期的墓葬后来相继出土了许多伏羲、女娲绢画,画面形式大致与以上相似:人首蛇身,交尾相拥,伏羲持矩,女娲持规。绢画上方有日,下方有月,周围布满丝缕相连的星辰。整幅绢画上宽下窄,与棺形相似,常覆盖于棺上,也有盖于尸上或置于尸旁者,还有张挂或用木钉固定于墓顶的情况。

  唐,吐鲁番,绢本《伏羲女娲像》

  

  唐,吐鲁番,绢本《伏羲女娲像》

  唐,吐鲁番,绢本《伏羲女娲像》

  好了,关于中国古代的伏羲女娲的画像或雕刻作品举不胜举,这里仅仅是冰山一角,但没必要一一盘点了。通过如此的笔墨无外乎是要提醒大家我们平日里对我们的始祖了解的太少了,其实在华夏大地上古往今来是有许许多多的文化一直延续至今的,只是我们都身在其中不自知了而已。可是罗列了这么多信息,伏羲女娲交尾图到底神秘在哪里啊,最终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交代,未免有点残忍。

  但说实话,目前对于伏羲女娲的研究,到底二位是何方神圣,为何来到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华夏文明,官方民间都没有得出一个十分确凿的信息。所以,我也不便瞎造次,胡说八道了。在这里,我只能给一些我个人的“猜想”吧,仅供粉丝们参考。

  请往下看。。。

  如果特意地追溯历史,易经的《易·系辞》是最早提及伏羲的,而《山海经·大荒西经》就已经有女娲的描述了。虽然后来的各种文献和考证都指出伏羲哈女娲并非第一时间就成双成对地同时出现了,他们之间也并非一定是兄妹关系,但至少,都没有否定过,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这种违背现在生物科学的造型。

  至今,人们都十分惊讶于当时人们的想象力(如果真的是凭空想象的话~),但我们除了说祖先们的想象力超群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的看似合理的判断么?就像说了数千年的《山海经》,那动物与人的混合体,那多头多足的诡异造型,像及了生化危机里的变种,难道真的是远古劳动人民在辛勤劳动之余在田间地头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想出来的吗?那他们个个都比今天的好莱坞编导强了万倍了!

  我这里倒是有一个假想,你要是不嫌弃,且听我说。。。

  伏羲女娲并不是如达尔文所言,从爬行动物进化成猴子再进化成人的。这一点不用我说,你们也都会有巨大的疑惑。但他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这样的。。。伏羲女娲是基因改造的结果,是被非地球原生的智慧生命从地球以外的其他地方带来的黑科技(主要指基因科技),高级智慧生命基因信息的基因改良品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