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什么叫做本地生活服务业(本地生活服务有限公司)

sukai 10-21 62

  1、转型的关键是实现价值流的快速流动

  价值流,指某个具体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到最终递交客户的所有环节和过程。价值流理论既适用于实物商品也可用于服务提供的分析,互联网经济也遵循价值流分析方法。譬如,电商平台的价值流是指从流量到成交的全部过程。

  

  但是,对几乎所有的行业,在价值创造的全过程,90%以上的环节和时间都是不创造价值的。如果企业能够通过有效的价值流管理,让价值更快速的传递,经营业绩就卓越,反而则糟糕。

  流动性就是赚钱的速率,可以直观地反映为企业的库存周转率、资金周转率等指标。所有企业都梦想追求高毛利,但是真正企及却需要很深的积累,而高周转却是转变观念的事情。在高周转的条件下,如果企业能做到高于行业平均的溢价当然是锦上添花。

  价值流的快速流动帮助公司攀登上同行业的顶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些公司怎么做到?价值流可划分为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三种形式。其中,信息(数据)流扮演关键作用,信息流牵动物料流,进而带动资金流。可以想象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有可能在全链条低成本地打通,这势必加速价值流更快的流动、变现,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2、价值流的起点,是客户定义价值而非企业

  工业时代伟大的企业大多是“火箭发射式”的企业,即公司雇佣众多聪明的头脑,封闭式的秘密研发,然后突然发布一项新产品或新服务。这是典型的由企业来定义价值的做法。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只有满足特定用户需求才有存在的意义,价值只能由最终用户来确定,之前的企业虽然声称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更多的是“有心无力”,没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这一点。但互联网、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提供了与客户对话沟通的工具和平台。

  由客户来定义价值,首先要求与客户对话,这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实现,比如通过建立“消费者社区”,让客户反馈意见,甚至鼓励其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传播中来;其次要分析哪些价值是客户愿意买单的,哪些不是。对于价值流过程中停滞、浪费所造成的成本,客户是不会买单的。客户只愿意为连续流动的价值买单,因为这不仅必要还产生实际的价值。

  3、转型升级是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和组织方式“三位一体”的转型

  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普及应用正在引起类似的商业革命。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正在松动,平台+个人(创客、小组)的新型组织模式正在崛起。组织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管理转向服务、控制转向协同,激励转向赋能。商业模式方面,B2C正转向C2B,即客户驱动的商业模式。迄今为止,大部分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还处在初级阶段,更多的还是“卖货思想”,即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新增的“渠道”,其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4、转型升级也是产供销一体化的转型,这导致“新纵向一体化企业”重现

  一个完整的价值流涉及生产、配销和销售全部环节,运用价值流的方法一定要超出企业边界,否则终将受制于上下游的制约。因此,让价值流不要停滞下来,需要产业链各环节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产供销一体化的转型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所有环节都要为适应互联网而改变。试想,一个传统的服装企业,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卖货,生产模式还是单一款式大批量生产、生产周期还是几十天到数月,分销模式还是“订货会”模式,如何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转型又怎能成功?反之,零售端的变化也会倒逼分销体系、生产制造模式去变革。我们确实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商,正在改变一年四次的订货会,辅助以补货制,甚至直接用补货制替代订货制。

  产供销一体化转型的前提是销售数据、库存数据与生产数据全程打通,高度协同。零售端用多品种、小批量(浅库存)、快速交货来捕捉市场需求,供应链端根据不同SKU(单品)畅销、平销、滞销实际需求情况进行柔性化生产,连续补货;即使发现爆款也是多批次、小批量的连续生产补货,保证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不断货,同时也没有过多库存。同时,仓储的地理布局也要尽量使价值流一次完成。要实现上述的局面,首先要转变观念,愿意彼此分享数据。但是,正是由于观念问题,导致沟通教育的成本很高,导致先进模式的先行者只能在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同时又在上下游有控制权的企业中出现,新的“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会重现。

  在企业对外协作、服务外包日益盛行的今天,这种做法可能会被认为是走回头路。但这就是先进模式与落后意识冲突的结果。同时,这种模式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的真正协同,与上一轮纵向一体化浪潮的垄断经营出发点截然不同。

  5、在商业模式转换中,对C2B最大的误区在于定制和预售

  C2B,即客户驱动的商业模式,要点在于“客户驱动”,客户决定卖什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进货多少?卖多少?C2B可简单归纳为“客户定义价值+SNS营销+拉动式配送体系+柔性化生产”。大规模定制完全符合上述四条,并作为C2B的一种极端模式备受推崇。所有能够实施大规模化定制的工作原理都是相通的,即内部部件的标准化和模组化,通过有限的组合来应对外部需求个性化。但是,并非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可以内部模组化,比如服装领域的时装、家居行业的实木家具,以及更多的不需要客户直接参与设计的行业。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只是表达喜欢和不喜欢,并没有能力直接参与设计研发,并不需要定制化生产。在更普遍意义的商业场景中,消费需求呈现长尾市场。

  区别B2C还是C2B不是看批量的大小、品类的多少,而是看商业逻辑。只要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实际需求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就是C2B模式。进一步讲,即使是对单一品种最终销量几十万、几百万的“爆款”如果采用客户定义价值,配以拉动式配送体系和柔性生产,也是非常完美的C2B模式。因此,对于传统企业而言,除了营销端的重塑之外,更重要的是改造供应链系统,即由“推式供应链”改为“拉动式供应链”。即用更多商品品种去测试市场,然后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补多少货、买给谁?供需匹配的结果是,每一个人的特定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6、关于未来组织,“大平台+小前端”已初具形态

  在社会层面,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都是平台型或具备开放平台特征的企业。即以平台方式提供信息、支付、信用、云计算、物流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服务,支持数百万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开创了“巨型平台+小微企业”的先河。本地生活服务方面,互联网服务平台上“去组织化”,进而激发为一个个自主经营体,而平台则提供信息对接、信用评价、支付结算、后勤保障、教育培训等支撑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变化,企业正在朝着“企业平台化、员工创业化”方向发展。企业平台化,就是打破原有的科层制体系,改变上级管理下级的模式,转变成“为员工提供创业服务”的孵化器,而员工则转变为小微的自主经营体。有的公司建立了高度灵活的“小组制”来应对外部需求的复杂性。

  这一切变革在互联网条件下有什么不同?答案还是数据和信息的更低成本的传递、共享,使得各类资源更容易地赋能给前端组织,进而推动“平台+个人”的组织模式能大行其道。更本质的问题,这种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什么?还是回到价值流分析上。可以想象,服装、家具、生鲜食品、珠宝等不同种类的商品其价值流(从原材料到客户最终购买)是迥然不同的;同一商品下,不同品种的价值流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沙发与书架)。传统的部门职能制已经阻碍了价值的流动性,而小组制从设计、生产、物流到销售全流程负责,可以保障每一款式的价值流动更顺畅和快速。

什么叫做本地生活服务业(本地生活服务有限公司)

  7、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必须“系统思考”,而不是局部优化

  无论是产供销一体化转型,还是技术、组织与商业模式的“三位一体”转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系统思考。企业是一个系统,有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多个组成部分,系统思考要求摒弃“局部优化”的思想。企业各方面绩效改善一定是系统改变的结果,同时,系统思考也要求突破企业边界,按照整个产品来思考。

  系统思考要求企业审视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聚焦在能提高整体产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上。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作为广域的连接工具,更大的改造环节在跨企业的供应链上。供应链不仅是保证价值流能流动起来,而且对于营销端增加顾客的吸引力,降低流量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8、快速反应比试图去预测市场更重要

  很多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以预测市场为基点的。基于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来研发新产品,安排产能、做仓储布局。但是,市场需求是变化莫测的,以预测市场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存在极大风险。即使在大数据条件,准确预测市场也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定律总会出现,特别是在一个局部市场。

  对于绝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需求是波动的。基于需求预测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后果是经常是产能不足或过剩,产品滞销或断货。因此,企业建立一种弹性的、快速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你不难理解为什么Zara依然把50%的产能部署在人工工资每月1800欧元的西班牙,不惜用飞机把商品运送到全球各地的店铺去。

  9、商业关系由价值链向价值网演化

  传统企业习惯讲价值链,喜欢做价值链的主导者,这背后隐含着“控制”的思想,通过榨取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利润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在互联网条件下,价值链会向价值网络演化,合作伙伴之间通过数据和信息分享,形成网状连接关系,居于商业中心,同时掌握主导权的只有客户一个角色。

  在电商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第三方合作伙伴。比如,第三方仓储服务商出现,就要求品牌商与仓储服务商分享商品、订单和客户数据,以便他们更好地协同。在这种模式下,商业关系已经在发生本质性变化。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