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文学艺术的边界层次(文学艺术的四个基本要素)

sukai 10-16 61

  

文学艺术的边界层次(文学艺术的四个基本要素)

  关学与陕西人精神的塑造

  史飞翔

  一、关学的概念

  关学,字面解释是关中固有之学问。但实际上,关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它特定的含义,即专指张载之学。按照目前学术界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关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关学泛指整个关中地区的学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关中学派。狭义的关学是指北宋时期由张载创立的以张载为代表的理学学派。

  “关学”这一概念最早是南宋学者吕本中提出的。南宋的朱熹和明初的宋濂等人都认为,“关学”是北宋时期与“濂学”、“洛学”并立的一个学派。《宋元学案》说:“关学之盛,不下洛学”。 明初宋濂等人纂修《元史》,将宋代理学概括为“濂洛关闽”四大派别。明朝后期,冯从吾著《关学编》,提出关学即关中理学的概念。此后,学者们大都沿用了“关学”即是关中理学的这一概念。

  总结一下,关学是指北宋哲学家、理学家张载创立,由其弟子继承和弘扬,历经宋元明清延续至今仍有一定影响的关中理学学派。

  二、关学的时限问题

  以往学术界认为,关学作为一种地域性学术流派,是从张载到刘古愚(也有一说是到牛兆濂),历时八百余年。但是笔者这里更倾向于将关学的时限“往前伸一点”,“往下拉一点”,提出一个“前关学时代”和“关学余脉”。

  传统观点认为关学是从张载到刘古愚,这样一直传下来,大约有近20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大师。关学虽然是在北宋时期由张载创立,但显然存在一个“前关学时代”。因为,任何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必然有其历史的渊源、产生的背景、学问的积累等,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学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学术流派也不例外。关中文化源远流长。西周文采、秦汉雄风、隋唐气象、宋明义理。这些都为关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关中自古多豪杰”。早在张载之前,很多学术大家,比如:西周的周公,西汉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东汉的班彪、班固父子以及经学大师马融、傅玄、赵岐等,都为关学的形成做出了历史和学术的积淀。

  这里,笔者想再提出一个概念,“关学余脉”。经过反复的走访和调研,许多人都觉得从张载一直延续到刘古愚之后,还有一批关学余脉,比如今天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关中三杰”于右任、张季鸾、李仪址,包括后来的吴宓、杨松轩等人,他们都能划到“关学余脉”这个圈子里。

  张载所开创的这个关学直到今天,也就是我们讲话的此时此刻,这个东西依然是有生命力的,是存在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命题,没有中断,只不过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为种种的原因在某一阶段出现了高峰,而在另一阶段出现了低谷,仅此而已。在刘古愚之后“关学”也仅是式微而已,不是灭绝,也不是断绝,更不是消亡。关学它至今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仍然活跃于当今学术界,仍然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比如:现在国内被誉为“新儒家”的这一批人,像韩星、秋风等人,他们依然是陕西人。

  三、关于“关学”的几点认识

  首先,关学是关中理学的简称,是当时时代哲学的总结和提炼。其次,关学首先是一个地域性的学术流派。再次,关学有如下特点:①尊儒②重礼③经世致用④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应用。最后,关学是一个至今仍有很大国际影响力的地域性学术流派。西方学者李约瑟对张载的气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11世纪关于感应原理的非常明确有力的叙述”,长期保持着“它的活力”(《中国科技史》)。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丁韪良称张载足以同“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以太”、“漩涡”说相匹敌(《翰林集》)。张载著作先后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日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在国际汉学界有重大影响,在这方面,日韩学者多有研究。

  四、关学是提升陕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以张载为代表的诞生在陕西这块热土上的 “关学”,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主编、国学大师刘梦溪先生来西安讲学的时候,我专门去拜访了他。我说,我想办个太一书院来弘扬关学,但是我心里没有底,不知道张载及其“关学”在整个中国的学术框架下,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处于怎样的一个地位?结果刘梦溪先生对我说:“你们打张载的旗帜绝对没有问题,因为,张载的学说是鸿蒙正学,他直接继续的是孟子的学说。”刘梦溪先生说,从地域流派的角度讲,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物是可以成立的,一个是浙江绍兴,因为这个地方有“师爷”传统,近代出了很多像鲁迅、蔡元培等一批大师;第二个就是你们关中人物能打响。听了老先生这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后,我坚定了信念,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关学”。

  张载及其“关学”虽已跨越近千年,但是其不仅在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发挥着矫正人心、提升境界、正风易俗的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关学是提升陕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五、关学对陕西人精神的塑造

  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同样,黄宗羲也在《明儒学案》中说,关中学者“多以气节著”。

  关中学者的特点:“学而优则仕”,入朝后敢言直谏,屡受排挤,多返回故里,以文化教育实现其人生抱负。关学学者大都砥砺操行、敦厚士风,具有不阿权贵、不苟于世的特点,具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胸怀,能够不断地融合会通学术思想。用冯从吾在《关学编》中称赞吕泾野的话,关中学者往往都是“家之孝子,乡之善人,国之忠臣,天下之先觉天民也”。

  张载、吕柟、冯从吾、李二曲、王鼎、阎敬铭、李元春等关学史上的这些著名人物,在陕西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实际在陕西民间发生着重大的作用,对陕西和谐社会的建构,对良好民风民俗的培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学所蕴含的关学精神对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养成和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陕西精神中的“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与关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学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精神的基因,流淌在陕西人的血液中,对陕西人性格(生、顶、冷、噌、倔)的形成,对陕西人精神(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在来陕西视察重要讲话中指出:“建立‘三个自信’,还要加上‘文化自信’,对五千年中华文化要有自信。”关学是陕西历史文化的精华浓缩,是陕西思想学术的高度提炼,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明学术、正人心”,对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复兴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散文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委员会主任,太一书院创始人、执行院长。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