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鄂温克族文学艺术研究(鄂温克族文学艺术研究方向)

sukai 06-15 164

  近日,“在文化自信语境中的帛画复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社联举行。帛画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画种,有3000多年历史。通常认为,中国画是在宣纸上画的,其实中国画最早是画在丝绸上面的,因此可以说帛画是中国画的源头。在倡导文化自信的现实语境下,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如何让古老的帛画艺术焕发时代的光芒,体现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交往价值,成为与会专家交流探讨的热点。

  中国画只是宣纸上的水墨画吗?

穆益林 著名帛画画家/上海大学教授

  我是上海美专毕业的,老师郑慕康先生,他也是上海美专教中国画专业的教师。郑老师一对一地精心传授我很多传统的古法,包括古代绢本画的具体绘制方法,包括正画反衬法、矿物质颜色烘染法,以及在生绢上画时控制水分的方法。是他的引导才会有我后来对帛画的情有独钟,非常感激他。

  我也尝试在丝帛材质上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于是我买了做衣服料子的绢来画,这种绢松软,而且渗化力很强,在画的过程当中引起了我对材质的重视,连续几年用绢、纺、绉、纱等各种真丝面料进行绘画探索。同时,我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画论,学习先贤们的绢帛绘画经验,专程到长沙“朝拜”了三次马王堆帛画。马王堆汉代帛画对国内外艺术界震动非常大,画在丝帛上的中国画色彩原来有那么厉害!纸上画重彩,纸把颜色往里面吸,反射率低,产生温和、含蓄的效果。然而丝绸与其不同,丝绸上画的颜色亮丽,反射率高,两者重彩的效果很不相同,这引起我进一步探索研究丝帛上的重彩一脉。

  在研究古人技法的过程中,在我眼前逐渐显现出帛画是中国画的起源和中国画绝大多数时间是画在丝帛上的历史轨迹。从1952年洛阳东郊出土的商代墓里发现残破的帛上绘画痕迹开始,到现存的两幅楚国帛画和马王堆汉代帛画,再到汉代时帛画已达鼎盛期的文字记载,再演变为晋隋唐及之后的绢本画,轨迹越来越清晰:中国画历史原本是从3600多年前的商代甚或更早的夏代的帛画开始。但在某些中国美术史论中和中国画家的理念中,把魏晋之前的帛画作为与中国画不同的另类画种,并与岩画、壁画、画像砖等相并列,中国画历史中重要和主要的画种帛画成了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标本,中国画史的认知断裂了。长期以来,人们都误以为中国画便是宣纸上以水墨为主的绘画,很多业内人士甚至对帛画茫然无知。

  经过十年的探索,我利用丝绸的折光性、透叠性和色彩高饱和度的特性,于1994年研究出画面能呈现色变效果的技法,从某一个视角看或某个角度的灯光中看是青山绿水,换一个角度看或者换一个角度的灯光下则变成金山银水了,总算开始搞出一点与众不同的名堂来。我心里一直很感动,我和大家一样认为帛画不属于个人,是民族的瑰宝。我们怎样在新时期里使她凤凰涅盘、重展辉煌?帛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也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期盼中国画家和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重视、参与画帛画,在帛画的园地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迎来帛画繁花似锦的春天。

鄂温克族文学艺术研究(鄂温克族文学艺术研究方向)

要大力推广“泛帛画”的概念

朱国荣 上海美术家协会顾问/原上海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

  我们今天谈复兴帛画,这牵涉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又是与现在提出的“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关系密切。传承帛画的传统是什么?首先是一个材料问题。我知道帛画是绢、绉、丝、绸、纱、纺等的总称,但是再具体一些我就讲不清楚了,我想大多数人也讲不清楚,如果我们要振兴帛画,就得有个大帛画的概念,我在这里暂且称它为“泛帛画”。前几年,上海美术馆举办过一个“三矾九染”的画展,参展的16位画家都是年轻人,其中有5位是画在绢本上,他们的作品观念非常新,完全是当代性的,看不到过去的西汉帛画“非衣”的影子,也没有唐宋时期绢画的贵族气,而是充满着现代感,他们为什么喜欢在绢本上作画?我认为这里面既有一个尝试新材料的实验性因素,又有一个突出表现艺术个性的因素。在现代艺术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走材料路线的,因为材料的改变常常会引起创作手法的改变,甚至是创作理念的改变。在绢本上作画能够获得一种与纸本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进而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只有把帛画的概念拓宽了以后,让更多的人来从事这方面的创作,只有更多的人来从事帛画创作,才会有更多的受众,才能把帛画发扬光大。

  从帛画看艺术的起点与终点

邓伟志 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我们的中国画始于丝绸上,起点在那里,现在传承的时候,又能够回到起点,但不是单纯的还原,而是要有所提升,因为又吸收了现代的艺术和现代的材料在里面。现在帛画完全可以走向世界,我们的画从丝绸进化到宣纸上也是进步,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任何进化都要伴随着退化,现代的画,在纸上不在丝绸上,丝绸画的亮点就没了。我看帛画画展的时候,能看出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在宣纸上的画无论如何都没有这个感觉,丝绸上画青山绿水,变化很多,令人兴奋,这么好的绘画艺术,为什么不能发扬光大呢?

  帛画复兴关键还是要靠作品

陈燮君 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

  现在时机非常好,可以从文化自信的语境来谈帛画复兴,还可以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融合,另外又有“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引领。

  “复兴帛画”,我提几条建议:一、重视文物保护意义上的帛画抢救、保护与管理。要建立实验室,有专家队伍,形成合力,综合性地有效抢救已有的帛画,加强专业保护与管理。二、进一步用作品说话,以作品来繁荣帛画创作。在上海每年搞一次有分量的帛画优秀作品展览,出一本画册。关键是要拿出好的作品,既要有与古代帛画一脉相承的作品,也要有具有时代精神、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作品。三、定向联系一所美院,并通过市教委与相关中学挂钩,在“复兴帛画”上有教学落地的实践,及时取得“帛画复兴”的教学成果。

  从非遗的角度看帛画

高春明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

  我想提两点:第一,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一直认为存在一个误区。中国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致分为十大门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等等。美术方面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指“民间美术”,如剪纸之类。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绘画,却不包括在内。因此截止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中国著名国画家,都没有被列入非遗保护行列。理由是这个项目现在传承得很好。就像我们吃饭用筷子一样,虽然是一种传统文化,外国人不会使用,但中国人人人都会使用,所以没有被划为抢救性保护范围。

  现在中国书法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因是有了钢笔、铅笔和圆珠笔,大家用毛笔的机会越来越少,加之现在都使用电脑,用毛笔书写文字就具有稀缺性、濒危性了,所以书法艺术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画在美术中还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没有被列入非遗保护范畴。帛画艺术在上海虽然申报非遗成功,但是推荐到全国,能不能在全国立项、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个人认为仍不乐观,毕竟在美术界,帛画还没有从国画中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假如能像上海一样,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强调帛画的稀缺性、濒危性,进而从国家层面来进行保护,是帛画复兴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

  第二,说到复兴,怎样使帛画让年轻艺术家喜欢和热爱,最终当成自己的事业?我认为有很多路要走,但应该是帛画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上海的文创资金投入很大,支持的力度也很大,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帛画艺术也有不少创新创意的成分,在文创产业当中应该有一席之地。再从现在的年轻人来看,如果说对我们的帛画完全没有兴趣也不尽然,如果从泛帛画的角度来说,现在很多搞丝绸服装的崇尚手绘,有些在丝绸服装、真丝旗袍上用手工绘画,我想这就是帛画艺术的延伸。所以只要我们在非遗衍生品开发方面多动脑筋,让它拥抱生活、贴近生活,得到更年轻的美术工作者,或者时尚人士的青睐,帛画必将有广阔天地。

  借“一带一路”东风,出一批帛画精品

陆志文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我在美院也曾经教学生在绢、纺等各种布料上作画,学生从《簪花仕女图》《国夫人游春图》等名作上吃过罗卜干饭,打下扎实基础、受益非浅。布上画与纸上画有明显不同,对石质颜料研磨、上胶、打底、勾线、墨色,罩色、渲染都有不同要求。现在不说绘画材料变化多端,生活节奏、画家心态、环境影响,七八十年代美院学生上有关帛画(工笔重彩)课程,我要求进入课堂心要静、手要净、音要轻、墨要研、水要清、色要薄等,现在就很难了。如今帛画创新进入瓶颈口,我认为借“一带一路”东风,我们要继续画出一批帛画精品,精心设计精心展览。还要编绘一本世界帛画艺术发展史册。要充分发挥上海高等院校艺术人才集聚和品牌优势,为帛画品牌开创一个孵化高地。

  海派文化孕育帛画复兴

李伦新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原南市区委书记

  现代帛画在上海崛起,继而从上海走向四面八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这的确与上海是祖国东南沿海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海派文化的发祥地不无关系。海派文化是崇尚创新的文化。无论美术、文学、戏剧、音乐、电影都曾在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傲立中华文化创新的船头,这一点人皆知之,不用赘言。古老的帛画之所以能在上海崛起,既是因为上海宽松的学术空气、自由的艺术氛围有助于画家走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更是因为海派文化的自信品性孵化出现代的帛画艺术。。

  一种文化的复兴是以唤起民众的觉醒为标志,一个画种的复兴是以民众普遍了解关注、画界群雄自觉在此画种内争奇斗艳各呈风采为标志。但是帛画离复兴的要求仍差之甚远,在上海若没有数以千计的画家在画帛画,在全国若没有数以万计的画家在画帛画,帛画还谈不上复兴。帛画的复兴当务之急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弘扬,在美术界和社会群众中广泛普及帛画的历史知识和提高对帛画艺术的认知鉴赏能力,让帛画艺术深入人心;通过落实教学点,在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源源不断地传承帛画艺术、培养新的帛画创作人才;通过建立帛画艺术的研究机构,系统保护、整理、研究古代帛画的历史文化和技能法度,开展活态的创造性传承,推广帛画和引领帛画艺术的正常发展。

  帛画应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个品牌

秦德君 东华大学特聘教授

  帛画是中国文化一种古老的样式。它起于战国中期,消落于东汉,源头是楚文化,与《楚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古老艺术,帛画充满了中国精神和中国话语。上海第11次党代会提出要把上海建成“文化大都市”,“文化大都市”中的“文化”,当然有上海的弄堂文化、石库门文化、市民文化……还应该有以帛画代表的古老文化。帛画应当成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品牌之一。

  我的建议是:第一,要加强支持力度,加紧开发,做大做强。第二,要作必要的文化上的梳理,对帛画艺术史的梳理,界定帛画的历史角色和文化含义,很重要。要把帛画来龙去脉和楚文化、海派文化的渊源搞清楚。第三,可以和东华大学合作,看看与服饰文化有没有交汇之处?有没有合作开发的可能?

  帛画是中外友好交往历史的一个缩影

吴伟余 上海社联办公室主任

  帛画的复兴与振兴中华优秀文化紧密相连,溯源历史长河,丝绸之路的兴起,处处有着帛画的身影。丝绸之路有多长,帛画的踪迹就有多长。在东亚,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地方,出土的文物和大量史料可以佐证,帛画作为中国文化的友好使者,随古代的丝绸之路早已走遍了四面八方。今天,正全面走向世界的中囯,如何高举中国文化的大旗,在多元的全球文化博弈中,塑造中国形象,特别是文化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夯筑与中国文明根系相连的路轨,进而迈步世界,显然帛画的复兴,应当具有一种时代担当。这不仅是艺术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文化管理者应有的职责。

  跳出美术小圈子,立足文化大圈子看帛画复兴

陈梁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书记、主任

  上海市社联召开的“在文化自信语境中的帛画复兴”学术研讨会,别开生面。在文化自信的庄严语境下,与会社科界、理论界、美术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帛画复兴的思路和理念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研讨会跳出美术小圈子,立足文化大圈子,拓展了文化的维度,文化权重性得到加强,从美术关注转向文化关注,为营造良好的美术生态,推动美术跨界交流作了一次有益尝试。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持有的坚定信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提升,文化复兴的条件已经具备。艺术复兴理应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先驱,中国美术已面对着和上世纪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与学术命题,这意味着新时期美术进入世界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对于民族艺术的自觉性和民族艺术当代性以及民族艺术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自主意识的构建,意义重大。

  帛画是我国古老的画种,有3000余年的历史,在以往帛画研究领域中,往往侧重历史考证与释读,而在帛画的艺术研究领域还是个空白。“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的自信,来源于对传统的认识力,文化创新又源于文化自信力,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发展而言,应该有不同的思想碰撞、不同的道路选择。中国画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所发展。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创作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艺术作品,帛画的复兴,真的需要唤起文化自信。

  讲好“一带一路”中的帛画故事

毛时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现在中央倡导“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要有很多内容来丰富充实。除了经济上的开拓,“一带一路”还要有文化上的传播。帛画和“一带一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系是最好的,我们都知道“一带一路”,原来叫“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中国“走”出去的主要是丝绸。画在丝绸上的帛画对于“一带一路”而言,既是内容也是载体。

  我们要让有3000年历史的帛画在当今世界得到新的复兴,这是完全有可能性的,因为“一带一路”需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精神,同时能和“一带一路”深度契合的中华古老艺术形式。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我们一定要做好做大,让帛画在复兴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责任编辑:王多图片编辑:朱瓅

  作者:王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