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广东省文学艺术家(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qiaoqingyi 04-05 131

  

  广东省文艺大咖齐聚中山 热议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南方日报讯 (记者/罗丽娟)14日晚,由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中山市政协委员学堂、中山作协及中山诗歌学会主办的“诺贝尔获奖者鲍勃·迪伦与诗歌的本源”座谈会在中山市举行。省作协副主席、市政协主席丘树宏,中山市作协主席、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郑万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桂宁、贺仲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剑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均,以及中山诗歌学会的诗人等人参加了座谈会。

  从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及其创作出发,座谈会围绕当代诗歌的创作生态、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及价值等问题展开讨论。苏桂宁认为,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获奖只是一个结果,并不是一个目标。“有些作家很看中诺贝尔文学奖,认为这可以给自己增光。”他说,“但作家作品的伟大之处应该是超越了功利性的,应该具有宏大的视野,这本身是超越了奖项的。”

  贺仲明也认为,诺奖是一个很受关注的文学奖项,但不能当做文学标准来看待,此次将奖项颁给鲍勃·迪伦,代表了一种创新、融合的倾向,也说明与时代关系密切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能够引起共鸣。

  丘树宏表示,鲍勃·迪伦的获奖,有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讨论:“一个是诗与人的关系,这两者一定是密切相关的;第二是诗与歌的关系,两者融为一体,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追求;三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正如诺贝尔奖组委会给鲍勃·迪伦的颁奖词所说的,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拥有创造性的诗意表达。”

  早在2013年,丘树宏曾在“文学报”撰文提出“让当代诗歌回归诗歌本源”的观点,这与本次诺奖颁给“民谣歌手”具有一定的共性。他认为,鲍勃·迪伦获奖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其中一个意义,在于其给创作生态带来的警示作用:“现代诗提倡多元、创新,但还是有一个‘基本面’,不能离这个面太远了。”

  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现场发言。

  让当代诗歌回归诗歌本源,中山举办“诺贝尔获奖者鲍勃·迪伦与诗歌的本源”座谈会

  中山日报10月15日讯 10月13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摇滚、民谣歌手身份的鲍勃·迪伦,他的获奖让文学界重新关注诗歌回归本源问题,关注人类宏大的命题,让当代诗歌回归诗歌本源。10月14号晩,由中山市政协委员学堂、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中山市作家协会、中山市诗歌学会主办的“诺贝尔获奖者鲍勃·迪伦与诗歌的本源”座谈会在君利酒店举行。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中山市作协主席、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郑万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桂宁,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珠江学者贺仲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剑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均,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龙扬志等专家及中山部分诗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专家、诗人们从诺贝尔文学奖关注的命题,诺贝尔文学奖开放性转向,诺贝尔文学奖契合当今的大众文化等多方面畅谈。不少专家认为,当下诗人创作上应具备情怀与思想境界,诗人应该有宏大的胸怀,超越功利性,让文学成为一种理想。

  丘树宏表示,文学需要大量的信息,诗歌需要一种兴奋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这是一个新的兴奋点,中山有“中山诗群”,还有“咸淡水诗派”,所有文学都是开放、多元的,各种诗歌,各种流派,各种写法都需要,不过,诗歌还有一个基本面问题。鲍勃·迪伦获奖,提醒我们“中山诗群”一定要关注人类命运,关注地球,关注国家民族,寻找一种方向和理想。

  链接

  丘树宏:让当代诗歌回归诗歌本源

广东省文学艺术家(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