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吴忠生活服务(吴忠生活微信公众号)

sukai 04-04 126

  “第二故乡”

  距离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火车站不到5公里的青铜峡镇艾山社区,是吴忠市流动人口最多的一个社区,辖区内的14家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吸引着外来务工人员。如今,社区3013人中,有1877人来自外乡,其中少数民族人员有664人。

近年来,艾山社区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以改善民生为主,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营造了温馨的“第二故乡”。

  

回汉邻居团结一家亲

流动人口增多,社区工作探索新模式

艾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学芹在社区工作已有18年。记得刚到社区工作时,她的办公室还是土坯房,屋内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没水、没电。人呢,有时候闲得没事可做。

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加快,艾山社区外来人口逐渐增多。2006年,青铜峡镇在艾山社区设立了流动人口工作试点,并把这项工作交由社区负责。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学芹一心想要做出点成绩,于是,她开始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一开始没经验,对于流动人口的情况了解不到位,造成沟通不畅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黄学芹说,吸取了经验教训,他们采取挨家挨户动态监测的办法,及时更新流动人员的建档登记内容。

考虑到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社区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社区逐渐摸索出了新模式:将辖区划分为4个民族宗教网格服务管理区域,实行“支部包党员、党员包群众、社区干部包网络”的“三包”管理办法;在每个网格配备网络管理员和民情收集信息员,分别担任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监督员,负责承办网格内的各项工作。

回族居民滕怀武早年从海原县搬到艾山社区居住,他为人友善,深受居民喜爱。在担任社区信息员期间,他和其他信息员一起,在居民中间掀起了民族政策宣传活动热潮。在每年9月民族团结宣传月期间,大家一起到火车站广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开斋节来临之际,为清真寺送去米面油;在端午节,组织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在大家共同促进下,社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黄学芹积极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加强理论学习。她利用民族团结宣传月时机,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民族政策法规等知识,增强社区干部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

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

相比以前无事可做的状态,如今的社区工作让黄学芹有种喘不过气的紧张感。“每年3月、5月、10月是我们入户建档的旺季,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每天要跑100多户。”黄学芹说,社区繁杂的工作,让她与同事们都悟出了一个道理:“社区工作应当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社区工作就是在争取人心。要让各族居民都能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能仅靠管理。”黄学芹说。为此,社区打造了一站式服务平台,落实人员岗位责任制,强化社区服务,以生产生活为突破口,使流动人口有房住、有活干。

社区回族居民苏晓霞是甘肃人,她和丈夫来到艾山社区开了一家小商店,但因手续存在问题,小商店一度被有关部门勒令关闭。得知这一情况后,黄学芹与社区工作人员多方协调有关单位,为苏晓霞解决了难题。

吴忠生活服务(吴忠生活微信公众号)

社区还拓宽渠道,结合群众评议机关和干部作风活动,开展了“了解民情、沟通民意、协调民事、解决民生、促进和谐”主题活动,并将每月10日确定为“民情沟通日”,召集辖区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人大代表、党员代表及居民代表,对社区两委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民主评议。

在一次“民情沟通日”活动中,社区一些务工人员反映孩子放学回家后没人照看。于是,社区设立了“四点半课堂”,每天下午孩子放学后,可以到社区课堂学习,社区工作人员轮流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社区居民小王(化名)身患残疾,3个上小学的孩子功课无人辅导。“四点半课堂”开办以来,他的孩子们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辅导与照料,家庭压力因此有所缓解。如今,社区课堂里已接收了21个孩子。

在社区工作站的墙上,贴着一幅标语:“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黄学芹说:“这是每一位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提醒自己的话。”

丰富社区活动,提升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艾山社区开始结合自身特点,加大力度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艾山社区流动人口多,但人员的文化基础好。所以,社区提出以“学在社区、美在社区、乐在社区”为主题,集合各方面的人才,成立了秦腔自乐班、秧歌队、青年舞蹈队等6支文艺队伍。他们自编自演,经常参加各种表演比赛。春节期间,社区还组织秧歌队在火车站广场,为辖区居民和企业单位演出了5场次。通过开展民间文艺活动,更加深了各族居民之间的感情。

艾山社区回族居民董玉虎,几年前从甘肃到吴忠市打工,住进艾山社区。她没想到,在这里的生活会过得如此有滋有味。她不仅能参与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还能学到多种手艺。最近,她新学的穿珠制作手艺,还让她“小赚了一笔”。

社区的手工艺品制作活动室里,陈列着许多由社区居民亲手制作的各类手工艺品。董玉虎用珠子穿制而成的花瓶,就摆在其中。前不久,出自她手的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花瓶,被李增兰拿去店里卖了200多元。

汉族居民李增兰和董玉虎同在一个社区,她在火车站有个门面,做点儿小生意。2015年,社区举办手工品制作培训,她参加后学会了穿珠制作、编织等手艺,觉得有趣,便开始把自己制作的工艺品拿去店里卖,没想到有市场,效益也不错。尝到甜头的李增兰开始从银川批发制作材料,还组织社区的妇女加入到她的队伍。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因为培训而受益。

从2012年起,社区陆续开展了家政服务、月嫂、手工艺品、麻辣烫制作、养老护理等培训,让部分居民有了底气,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选择余地。

如今,社区居民都觉得“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黄学芹还在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她希望能让更多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声明:本微信是国家民委主管的中国民族报社主办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方立场。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民族报和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