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寻根文学艺术技巧(寻根文学艺术技巧是什么)

qiaoqingyi 2024-04-01 149

  吴冠中与徐悲鸿的艺术分歧             文/ 程美信 

  

  长期以来,吴冠中对徐悲鸿的艺术主张表达了强烈不满,甚至将写实主义绘画独霸中国美术归罪于徐悲鸿所为。某种程度上而言,吴冠中批判中国写实主义的教条模式是有道理的。然而,当吴冠中转向强调“形式美”作为绘画的真理权威,同样犯了另一极端错误。众所周知,吴冠中同徐悲鸿一样,在绘画方面都是追求艺术美,一个追求古典主义写实的理性美,另一个强调中外风格折中的形式美。两者的图式构成虽然不同,但在艺术思想主张方面则表现出一致霸道。

艺术作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现载体,它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审美范畴。尽管艺术源于审美需求的原始经验,随着文明与意识不断发展,艺术早已无法限于审美的单一功能。美是古典主义艺术的核心主体,它所赋予人们赏心悦目的感官满足,好比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当它不足以上升到“为何而活”终极思想意义。随着历史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功能与文化形态也日益高级复杂化,如果没有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生态,人类社会首先在精神层面丧失了出路。

吴冠中批评徐悲鸿为“美盲”,显得对徐悲鸿及其历史背景缺乏深层理解。中国文化遭受了西方列强的重创,甚至陷入“亡国灭种”的边缘,其根本原因就在工具理性与制度理性的落后。自洋务运动始起,一直到“五四”运动期间,社会进步精英均具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强国理念,包括维新派折中主义所奉行“洋为中用”和“师夷长技”;改革派激进主义所主张的“全盘西化”和“社会革命”。不止是徐悲鸿一人,包括蔡元培、胡适和鲁迅等人均被动于时代环境,他们都认为拯救国家命运必须开启民族心智,科学和理性成为脱魅的唯一路径。写实主义理性绘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受到进步界的普遍欢迎与支持,并一度成了先进艺术的代名词。这注定写实主义绘画将被左翼政治集权所利用,成为后来新中国之后“独霸天下”的钦定图式。

今天看来,“五四”先驱们的文化改良思想并无过错,关键在于“49”之后中国走向极左政治的文化独裁,唯物主义教条成为中国式乌托邦理想,致使走入“超英赶美”的疯狂大跃进,“卫星亩产”这一概念,足以说明了中国人对科技存在着玄理幻想。再如上个世纪初的一些长江风景画,均出现马达轰鸣、浓烟滚滚的现代憧憬。这些都是国家极度落后所导致一种文艺思想的贫困。徐悲鸿的艺术主张具有强国工具色彩,它与前苏联文艺美学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历史证明,理性主义仍是中国社会所必须努力的工具现代化,可当它走向教条和霸道将便是一场灾难。

“徐制苏式”所以成为中国文化专制主义的教条规范,中国在文化艺术方面仍旧没有走出这种历史阴影。吴冠中对徐悲鸿的不满虽情有可原,但应该看到历史局限的客观性。吴冠中指出:“这里面,徐悲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在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上,因此他的力量很大。但是我们提倡百花齐放,什么样都可以,现在的形势我看哪,又把现实主义拼命在抬,画那些革命的题材,这当然可以。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美术的功能像诗一样,当然可以画插图,但这不是它的主要工作,主要的任务是创造美,创造精神世界。但是现在政治上也好,社会各方面也好,没有重视这一点。”

可见吴冠中对徐悲鸿的指责存在另一种极端性的危险,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作为多元艺术土壤的结构部分并无不妥,因为中国整体社会文化始终缺乏实证理性。即使西方一度走向机械理性的文化教条,但还没有到达中国式的狂风地步。中国因为缺乏实证主义的理性科学,同时表明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性。所以,科学理性主义注定在中国成为法西斯式的文化强权,其对立面是个极端顽固的历史老人。

吴冠中挖苦徐悲鸿说:“他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画《愚公移山》很丑,虽然画得像,但是味儿呢?内行的人来看,格调很低。但是他的力量比较大,所以我觉得很悲哀。审美的方向给扭曲了,延安的革命思路加上苏联的影响,苏联的东西还是二手货,从欧洲学来的。这些东西来了以后,把中国的审美方向影响了。”

吴冠中称为徐悲鸿是“美盲”显然不应该,以他的岁数以及那段历史的过来人,非常清楚写实主义绘画和理性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尽管它被左翼集权主义所利用,并付出巨大的社会文化代价。但是,不能抹杀写实主义理性绘画在特定时代的现实作用,人类的道德、审美、制度和文化在历经理性洗礼之后,似乎不足以抵达现代文明的殿堂。在一个文化生态相对健全的社会,艺术不再可能被限定与“实”或“美”某一绝对范式。这一点,吴冠中与徐悲鸿犯了同一思想错误。此外,吴冠中夸大了徐悲鸿的历史作用,他毕竟是个被权力所相中的“幸运才子”而已。

徐悲鸿写实功夫不算好的,他对写实主义绘画的热情,完全出于他的强国实用主义。若要说徐悲鸿是个“美盲”则不免言过其实,以徐悲鸿的漓江山水、写意马而言,均展现了传统审美底蕴。事实上,徐悲鸿和吴冠中都是崇尚美的传统画家,徐悲鸿秉承了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审美精神,吴冠中则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抽象绘画图式,进行折中重组,产生一种中西杂交的形式美感,谈不上很强的原创价值。首先,吴冠中对抽象绘画语言缺乏理解,基本是些变形的具象绘画,吸引人之处在于甜美效果。这一点,他的确比徐悲鸿高明一些。

徐悲鸿自称“略通中外美术史”,这种中国式谦逊是充满狂妄的。他对西方美术的了解,可能只限于图式“演义”。从他推崇写实主义绘画这一“金科玉律”来判断,证明他对西方美术缺乏一种广角的文化视野。毕竟他所处时代,西方世界文艺哲学开始全面反思和批判现代文明,不论是存在主义所主导的哲学思潮,还是印象派绘画、表现主义、抽象艺术和达达主义等现代主义,均朝向理性主义和工业文明发起“猛攻”。梁启超、辜鸿铭和蔡元培等人,由于亲历西方社会,而对现代西方文化充满了警觉和质疑,正如韦伯所指出的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根本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因社会落后与思想贫困而反复走向极端,为此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其中极左思想变成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巨大灾难,至今元伤难愈。理性主义写实绘画一度赋予中国人一种强国的乌托邦理想,它对于保守顽固的封建文化,无疑是最解渴的甘露,也是一种法西斯式的文化暴力。写实主义绘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种政治激进主义需要“立竿见影”精神工具。徐悲鸿的强国理念与左翼激进路线,存在共性似乎不偶然,他因此成为权力所相中的“幸运才子”。

欧洲文化圈的日尔曼民族和俄罗斯民族,曾同样以激进主义代价换取民族的脱胎换骨,但他们的情况似乎没有中国这么极端过火。中国激进主义左翼思想对唯物主义的材料性和工具性的疯狂是不奇怪的,他们自称为“科学的社会主义人”,一种追求绝对客观真理的现实主义。历史证明,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绝对的理性主义者,韦伯对工具理性的怀疑是基于人自身存在的客观局限。理性始终都是服从人的感性存在的工具。所以,理性一旦教条,必将强加人性之上。所以,现代艺术在本质上都是针对现代工业文明和机械理性秩序的。

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之前,理性一直被推崇为解放人类的社会科学手段。作为一种思想精神,它源自古希腊一种的再现自然和崇尚真实的艺术古风,并包含了早期几何学、逻辑性和透视学等实证手段。毫无疑问,理性主义是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技术最重要的哲学体系。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理性写实主义绘画走向没落,反机械的人性主义以及存在主义哲学,主观个性化印象派绘画最先对理性教条主义发起挑战性颠覆,致使写实主义作为前现代绘画而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情感主义和个性主义艺术的兴起。就此而言,吴冠中对理性主义写实绘画的批评是非本质,缺乏一种辩证的文化史观。表明中国需要的不只是写实主义、唯美主义的艺术,而是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自由文化土壤。

吴冠中对写实主义绘画一度主导中国美术发展的不满与批判,可谓是 “及时雨”。但是,当吴冠中强调艺术美的绝对价值规范时,同样重蹈了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大一统的错误,背叛了艺术需要多元开放的自由生态。事实上,吴冠中追求形式美的风格绘画,在很大程度是无关现实痛痒的唯美主义。放在特定社会语境下,它显然是消极而懦弱的贫血艺术,作为多元文化土壤中的纯粹审美绘画,则有益无害。要把它绘画艺术的“金科玉律”则荒谬不堪,同样值得警惕与批判。只有捍卫人类思想情感自由才是艺术最本质的精神原则。

~~~~~~~~~~~~~~~~~~~~~~~~~~~~~~~~~~~~~~~~~~~~~~~~~~~~

吴冠中: "美盲"太多,艺术教育本是特殊教育 。

(吴冠中 人民网图)

吴冠中的家在北京方庄一套小四居的房子,分别是书房、画室,另外两间是卧室。室内装修简单,只铺了地砖刷了白墙,客厅里墙上挂了两幅画,摆了一树含苞欲放的红色腊梅。

笔者在沙发上坐下来,发现茶几下摆着笔者寄给他看的几篇报道。也许是这个缘故,省掉了刚见面的寒暄和客气,他顾不上给笔者倒水,直接进入采访主题。在北京生活了近60年,他声音里仍然带有老家的宜兴味。

头发花白、个子瘦小、安静温和的吴冠中,在采访正式开始后,像是变了个人,脸色发红,声音洪亮,眼睛有神,双手挥舞。和笔者从几次通电话里得来的那个声音无力苍老的印象判若两人。

B= 外滩画报     W= 吴冠中

艺术教育本来就是特殊的教育

B:你反复强调,中国艺术水平不高与画家的文化水平偏低有关,为什么?

W: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有的高中设有专门的声乐班、美术班,文化课就不上了。天天进行专业学习,研究怎么考上美术学院。大学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要求不高,所以很多专业课差的学生,就来报考艺术院校,因为它对文化课要求低,容易考。

B:今年的高中课改有9个模块涉及到美术:美术欣赏、绘画、雕塑、书法、工艺设计、摄影、电脑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你对这个改革有什么看法?

W:这样的改革很好,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主要是普及美学教育,让他们多看多欣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这个很重要。现在有的高中设有专门的声乐班、美术班,文化课就不上了,还到文化馆、少年宫进行专业学习。这非常不好,还是应该让他们多上文化课,语文、历史、地理,这些文化课对他们的综合文化水平非常有好处。

现在社会上美盲太多了,美盲要比文盲多。尽管很多人有很高的学识,但他是美盲,没有欣赏美的能力。因此,我赞成这样的改革实验。

B:你满意今天的大学美术教育吗?

W:不满意。我认为学校在招生的时候,要把关把好,把好苗子都招进来。现在的招生程序有问题,在招生考试的时候,先是由普通教师去选一遍,再由助教、副教授选,最后由教授们选。这样的结果是真正好的苗子可能在第一次选的时候就被刷掉了。因为好的学生要看他的基本功、他的可塑性、他的灵感,对艺术有没有感觉。这个把握很重要,一定要好的老师才能挑出来的。

学生进大学以后,应该让他们自由选择课程,不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现代主义,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学校准备大量的课程让学生自己选择,就像给他们准备一个调色板,根据的爱好、兴趣,自己去选颜色,自己愿意调成什么样,不给他们先调好。学校只考你课程学得好不好,学分够不够,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这样培养方式变了,不再是一个系的学生都是一个样,而是一人一系,出来的都是人才。因为艺术教育本来就是特殊性的教育。

B:大学的美术教育应该培养艺术精英还是一般美术工作者?

W:应该有区别。大学的美术教育应该多培养艺术精英和艺术家;少量培养一般的美术工作者。现在还是应该多培养艺术家,因为你培养美术工作者,专科马上变成学院,学院变成大学,级别和规模统统往上升,导致大量招生,录取分数越来越低。

现在的情况是,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艺术院校也跟着扩招,因为分数低,考试容易,不该学美术的学美术,学艺术的学生大量增加(他们就是为考个大学,不是真正热爱艺术),学校多收学生多赚钱。学校也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但是师资成为了严重问题,教师不够用。

美术教育培养模式应该是少而精,社会需要的美术家很少,但现在美术院校是大规模的招生,学生比以往都多,这会造成严重的问题,将来学生毕业以后,社会容纳不下这么多搞艺术的,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虽然有人对我说他们可以去搞广告设计,做编辑,但这样的工作岗位也有限。他们会不会失业?我很担心这个问题。

寻根文学艺术技巧(寻根文学艺术技巧是什么)

B:现在的教学评估检查让大学校长们很头疼。

W:对艺术院校的考核还不如变成看看学校培养人才怎么样,有没有好作品拿出来,这就是最好的成绩。作品不行,再搞什么制度都没有用。作品是第一的,现在那些教授、博导啊头衔都是假的,都是虚的,帽子你可以戴,我也可以戴,他也可以戴,这是没有用的,只有出作品才是好的。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

B:现在还有哪些国家有像中国美术家协会和画院这样的官方艺术组织?

W:没有。可能全世界就中国有。国外协会也有很多,但很多是自费的,民间的,比如沙龙也是这种协会形式的,文学沙龙啊,艺术沙龙啊,是由一些艺术家自己组织创办的,国家是不给钱的。这些协会都是靠出作品生存的,作品出多了,才有基金会、机构会赞助。

现在,还有哪个国家政府出钱养画家的?美国不养画家,法国只给一些有才华的穷画家提供廉价画室,而中国却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鸡,不下蛋。花了多少钱,没有作品出来。你没养好,你能看准哪个是好画家吗?

B:你为什么对美协和画院不满?

W:美协现在做的许多事情,对美术家不是很公正。我长期担任过美协一些大赛和重要展览的评委,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作者都在揣测政治要求及评委们的口味,在交上来的作品中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抹去了。艺术本来是多元的,但因为评委都由美术行业内的代表人物组成,因此连环画等画种的评委们同样有权投现代雕刻作品的票。这样怎么可能评出真正的好作品呢?

我以前提过建议,根据不同的艺术类别进行评奖,或者设置不同的评选组,公布各组评委名单,由作者自由选组参赛。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中国多一些美术协会,都来办展览,不要分什么国家级、省级、地级,公平竞争,真正地百花齐放。

B:因此,你希望取消美协和画院。

W:美协、作协、音协、文联、画院这些机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从国家到省、市、县,这些是一个庞大的机构,每年花掉多少钱,没有统一的数字。现在搞改革开放,应该取消这些机构,或者停止财政拨款,让它民间化,谁都可以办协会。这些机构对美术没有什么作用,它提供不了服务,而是来养一些人的。有的地方甚至变成争官位往上爬、争地位这样的机构了。

现在美协的权力太大了,制约了画家的创作。很多画家都想进美协,他们千方百计与美协官员拉关系,拍马屁,进入美协后努力获得一个官职,有一个头衔,好去办展览,或者进画院吃皇粮当专业画家,把画价炒上去。这样的事我见多了。

你要问那些加入美协的人就知道了,他要进美协要考哪些东西?这些人到地方去,说他是美协的什么人,地方基层的画家和他拉关系,拍马屁给他钱,请他介绍进美协,根本不是看作品好坏,或者让他介绍大赛评委。对这一点,很多会员也是不满意的。

说白了,艺术创作是一个个体劳动,和组织、集体没关系。从中央到省、市,画院养的那些画家,出了什么作品?比如我当院长了,我要谁进来,属于我的权。你找我了,想进去,要看我同意不同意。有的画家很好,但进不去。进去的画家,以后不能交出作品,没有人对此负责。没有人想去好好画画,都想走关系,能够进美协,能够进画院,有个饭碗有个依靠。

B:西方国家没有画院、美协,艺术家的生存依靠在哪里呢?

W:这个我不大清楚。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我说,社会不培养诗人、画家,他没有职业,都是从艰难的环境起步,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成长不起来。

国外的画家从学院出来了,毕业就失业,他们都是靠卖画。画得好卖得出去,画得不好卖不出去,没有人白养他们的。有时候,你作品好资本家欣赏了,出钱养你给我画什么东西,赞助你搞个展览,出本画册。就这样,国家是不养艺术家的。

B:国外有专门的美术比赛大赛吗?

W:对,也有比赛。但是它是私人和一些企业实体办的,背景我不是很清楚。但它们有个好处,谁都可以办,后来经过历史淘汰,某一个奖成为了权威,代表了艺最高水准。它没有我们这样的所谓国家级、省级的评奖。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做,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就断了

B:艺术和生活之间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

W:我们应该拉近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中国的艺术教育功能,一直藏在大学里边,没有跟社会生活发生关系,与民众产生互动和沟通。中国美协和画院这些官办机构,没有为拉近普通人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生活中的美感也很少,缺少美的环境熏陶,我们天天看到的建筑,大部分都很难看。反之,国外的一些城市,同样的高楼大厦,满街的广告,但他们比较注意整体环境的融合,看上去很和谐,这和他们整个国家的审美水准是有关系的,他们的欣赏水平都比较高,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艺术教育和艺术环境问题。一句话,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做,生活和艺术就断了。

B:普通人跟艺术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发生关系呢?

W:能够从城市建筑、博物馆、美术馆与艺术发生关系。外国很多的艺术展览都是免费的。中国的场馆都是政府建的,也有拨款经费,但却要收门票。中国艺术场馆养的那些领导和工作人员中有很多人不懂艺术。可想而知展览的水平!有时候艺术家要在这些场所办展览,还要花钱租场子。

全国那么多美术馆,收藏了许多艺术品,它们的艺术价值在哪里?美术馆的东西能不能全部拿出来公开,让人们看看这些藏品都是什么东西?不好的东西打叉,不能要的统统放下去,不能放在美术馆。留下真正好的艺术品,长期展览。谁敢做这个事情?艺术品没有质量就不是艺术品,是废品和垃圾。现在中国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更多代表的是符号和价值,并非美和艺术价值。国外的美术馆收藏艺术品非常严格,有专门的艺术委员会负责。国外的很多公司在搞活动庆典的时候,往往也会赞助一些艺术展览。他们请来非常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当顾问,不仅办高水平的免费艺术展,还收藏很多高水平的艺术品,借艺术宣传自身形象,让艺术和生活发生关系。美是渗透在生活里的,这个环境我们也没有。

B:您老讲艺术格调,这个格调是什么?

W:艺术就是真性情。我的理解格调是真实、自然的,美的,艺术就是这样。有的人讲真话,这个人格调高。这个人讲的都是虚伪的话、客套话假话,这个格调就低了。

B:您还有一个论断也比较让人吃惊: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要落后。为什么?

W:非洲吸收了很多西方的现代艺术,反而比我们现代很多。现代艺术在非洲很普及,中国比他们落后。在过去50年里,徐悲鸿他们认为西方现代艺术是洪水猛兽,都碰不得的。我们人为设置了许多障碍,它们是自然的,没有任何障碍,反而比我们吸收得多,丰富、现代得多。人为的障碍使我们落后了。

B:您谈到艺术里边技术是基础,境界是重要的。能够诠释一下这个观点吗?

W:这个境界就是感情的真实,就是情怀,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一个人的智慧的体现,他多年思考和多年的积累的结果。技术只是一个手段,学到技术是比较容易的。情怀是多年的人格、多方面姻缘修来的结果,这个是最重要的。艺术的高级品质就是这样成长出来的。

来源:外滩画报

~~~~~~~~~~~~~~~~~~~~~~~~~~~~~~

南方周末:您老讲艺术格调,这个格调是什么?

吴冠中:艺术就是真性情。

  `~~~~~~~~~~~~~~~~~~~~~~~~~~~~~~~~~~~

[吴冠中简介]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

  1943年 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展。

  1946年 与重庆大学附小教员朱碧琴结婚。通过教育部留欧考试。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48年 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 为寻根毅然回国。

  1951年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因教学观点不同而被调往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从此以画风景画为主。

  1956年 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 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 文革期间,下放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 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在北京和全国各地巡回展出。

  1979年中国美术馆主办“吴冠中绘画作品展“。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1年 出访西非三国并至巴黎访旧友。

  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吴冠中新作展“。任全国政协委员。参加香港艺术节“认识现代中国画“画展及研讨会。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作品于开幕40分钟内全部售完。

  1988年参加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在美国举办作品巡回展。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0年赴香港、新加坡、泰国展画讲学并写生。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开创中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1年接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吴冠中师生展“在北京举行。墨彩《交河故城》以225万港币售出。

  1992年大英博物馆首次破例举办“吴冠中-20世纪的中国画家“画展。

  1993年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接受“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 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出访北欧五国。访问印尼并写生。

  1995年接受法国轩尼诗公司“'95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香港主办“叛逆的师承-吴冠中“画展及“20世纪中国画国际研讨会“。

  1996年参加李政道博士主持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作抽象画。

  1997年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吴冠中画展“,巡回高雄市山美术馆。

  

~~~~~~~~~~~~~~~~~~~~~~~~~~~~~~~~~~~~~~~~~~~~~~~~~~~~~~~~~~~~~~~~~~~~~~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民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匾额。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