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佛教与古代文学艺术(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sukai 02-26 146

佛教缘于印度,2000多年前由印度的一位思想家释迦牟尼创立的,自东汉传入中国,一经传入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对东汉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诸多文化影响中,佛教对中国书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与古代文学艺术(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门类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门艺术。它虽然仅仅是对汉字字体及字形的一种书写,但是实质上是在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情感。

中国书法可以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简单、最朴实、最具思想内涵的一门艺术,佛教文化也是世界上最简单、最朴实、最具思想内涵的宗教,所以中国书法和佛教文化必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代的姚孟起在《字学臆参》中说过佛法与书法是相通的,佛教文化让人不执着于外相,而学习古人的书法也应不停留其形态上,而要把握作者的心理;佛教讲“非有非无”的双谴,书法亦应“非法”,非法而又有法,故为“非非法”。即,佛法教化人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外表,学习书法也不要老是停留在文字具体的构架结构及字形字态上,要懂得自己去领悟它、书写它;佛法讲究无我忘我,同样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无我忘我。历代书法成就卓著的高僧很多:南朝的智永,唐代的怀素、亚栖、怀仁等等都是对后世书法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大书法家。在《虞愚居士问书法妙义为说二偈》中,弘一法师用佛教语言准确的表达了书法的真谛。他如是说:“文字之相,本不可得。以心分别心,云何测度!若风画室,无有能所。如是了知,斯为智者。”可见在弘一法师的领悟和见解中书法和佛法是相似的,同时也是相通的,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国书法和佛教相融相通。

对于创立于2000多年前的佛教文化,它的主要传播途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佛教经典,而佛教经典的记载和保留离不开写经与抄经。最早的经书卷宗都是由佛教徒及居士发愿抄写的,所以历代僧众及佛学爱好者中不乏杰出的书法家。如王羲之书《佛遗教经》;唐邕书《维摩诘所说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心经》等;智永禅师书《千字文》;南唐后主李煜书《心经》;苏轼书《心经》、《金刚经》、《华严经》、《楞伽经》、《圆觉经》;黄庭坚书《文益禅师语录》;柳闳书《楞严经》;苏过书《金光明经》;宋高宗书《金刚经》、《心经》;赵孟頫书《金刚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大悲咒》、《往生咒》等;欧阳渐书《心经》;溥心畲书《金刚经》及其他血书经典;弘一大师书《华严经》、《心经》等等。由于纸帛不易长久保存容易损坏,所以佛教还大量的刻经,将经文篆刻于石头等器物之上,这样的壮举不仅易于经文的保留保存,而且使得后人得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资料,也使得书法艺术得以发展延续。如六朝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北齐水牛山的《文殊般若经》、北周小铁山的《金刚般若经》等以及北齐的《崇因寺碑》、魏碑《龙门十二品》、唐碑《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等等都以中国书法来篆刻而留传于今的经文,使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了另一个高峰。中国书法由于佛教的开展得以传承,佛法也因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而加速了传播与弘扬。

中国书法与佛教文化同为修身养性之术。中国书法的抽象美以秉心静气、气定神闲、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来创作的;佛教文化中崇尚“坐禅”,以禅定来调息静坐、冥思入定、调息除念来达到最高境界,真可谓是殊途同归。无论是中国书法的创作过程,还是佛教文化的“坐禅”方式,从收益上来说都能使人心性愉悦,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王羲之与当时佛教界高僧来往甚密,其密友支遁是有名高僧,他还曾为印度来华僧人达摩多罗舍宅建归宗寺,他论书道云:“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人的心性修养,对书法的影响实为重要。因此王羲之平时很注重自己的心性品德修养,因而他在创作书法作品时,能摒除世俗杂念 ,凝神静思,犹如“禅定”而使其书法形神俱备、颇具灵性,深厚的内在神韵及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后世书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书法是佛教文化的表现形式,佛教文化是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离不开中国书法和佛教文化!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