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文学艺术的审美方式(文学艺术的审美方式是什么)

qiaoqingyi 01-27 111

  我国古代有很精辟的审美和艺术论,能给我们丰富的启发。《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 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 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圣人观赏天地之美,不言说万物大美之“成理”,却有 真正深广浩大的体会和感悟,这才是最重要的。 嵇康《声无哀乐论》说:“天地合德,万物贵生,…… 章为五色,发为五音,……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 操、哀乐改度哉!” 天体运行有常规,风雨雷电,阴晴变化,不因人喜哀而 变。但人对它有感受,有不同反应。美感反应是十分复杂、多 样、无限深广的。 葛洪《抱朴子·明本》说:“夫唯有余,故无为而化美。

  汤胜天作品

  夫唯不足,故刑严而奸繁。” 求美是温饱有余后的要求。温饱不足,会有奸邪。 过去有些富贵之家温饱后有条件可求美,但有淫邪。贫 贱之家,却反多质朴正直之心,而且也有求美之心。富贵之家 不该“饱暖思淫欲”,还需道德精神高尚,贫富贵贱都应有丰 富多彩正当的精神,发展求美求善求真之心。 刘勰的经典美学著作《文心雕龙》气魄雄大,一开始就 惊叹:“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是怎样的 一个“美”的场面呢?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 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在刘勰的心胸和眼光中,首先看到了“丽天之象”,和 “理地之形”。如此天地的形象浩大的美,就是宇宙大道的立 采焕然美妙之极! 天地两仪间有如此奇妙广阔的美,“唯人参之,性灵 所钟”。唯有人类能参透,契入性灵,感动钟情。有感应了 “五行之秀”,实即刻印进了“天地之心”。于是“心生而 言立,言立而文明”,“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 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 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 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 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为矣!” 对天地间自然形象,刘勰竟有如此奇妙动情的美感,可 以毫不夸张地衷心感到:他说得太好了!后来者应该继承和发 扬光大之!应该再生发出更多奇妙动情的美感,也会激动千秋 万世的来者。刘勰的美感也永远是激动千秋万世的不朽经典 了,使千秋万代传颂不已,深情认同,并钦敬他的指引,在他 的指导下再往前推进创新。

  汤胜天作品

  自然是“无识之物”,尚且有如此动人之情的郁浓文 彩,感应天地之心美象美音的人的“有心”而生的言文,就更 是“天地之心”,有“神理”主持其中,产生出无限焕灿的文 章,吟咏情志,“英华日新”,焕耀辞采,深传精义,独秀前 哲,“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千里应”而“万世 响”,能“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真能使我们从内 心深处同样感受到要惊叹:“文之为德也大矣”了。人类能 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发辉辞业,彪炳辞 义”、“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鼓天下之动”,光采 炳耀,体现出万物一体和谐融合的无限多样丰富的美妙,提 升人类的情感精神,“鼓天下之动”以至于无限之广阔和久 远! 叶燮《已畦文集》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 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也鼓励人们去发现和促进天 地间万物的美。 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说,最早的自然外在于人, 人要受自然制约,寒冷,酷热,沙漠,沼泽,很不舒服,常常 是觉得不堪忍受的。由于勇敢的人类,逐步改造了自然,很 英勇和伟大,才创造出美的生活世界,发现和感受到自然的 美,这是人类伟大的创造。美是从人对美的渴求中诞生出来 的。 在原始的生活中,野人要谋生存是十分困难的,不会认 为自然生活中有值得欣赏的诗意。要逐步改造自然,适合于自 己的生存,才会去欣赏自然,从平凡琐屑的生活中,逐步发现 和欣赏自然的美,鼓舞自己创造更美的生活,进而创造出文章 和艺术,以更集中、强烈、更高的美,去鼓舞人类不断创造更 美的生活、艺术和生活,万物一体不断进展、美化的现实整体 世界!

  汤胜天作品

  高尔基是底层劳动人民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革命艺术 家,他的美学观是更是伟大的,值得我们更崇敬和更努力的学 习。 高尔基的美学观,和上述刘勰的美学观,正好互相补 充,相得益彰。这也启发我们的美学观,不要拘于一端,应该 有更宽广更深入的视野和思路。 外国的柏拉图的经典美学著作《会饮篇》和《斐多 篇》,还充分估计了审美需要的无限多样。就“不只是有”美 丽的色彩和形式,而还要看恰好的完整性。亚里士多德《诗 学》很重视人类有求知和模仿的天性,有音调感和节奏感,认 为多样而统一,有秩序匀称安排是美的。人的审美需要是无限 多样的,要在很多方面展开。席勒的《美育书简》说,人类要 “打破自然的束缚”,追求自由,满足感官和感情的需要,要 有清新的空气,有和人交谈的联系,要温暖、欢乐、幸福、 享受、发展生命、创造和发展,要装饰外观,要游戏,要美 好的人性和灵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 用》说:人在劳动中产生日新月异的作用,越来越灵巧,使手 达到高度完善,“在此基础上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 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马恩选集》第3卷,第509页) 人类在劳动生产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同时就发展 自己的智能、灵巧、美的理想和创造,在创造新美中感到称心 如意,愉悦,又促进产生更新、更丰富多样的美。人们有公认 的共同美,也有各自追求不同的多样美,和而不同,无限丰 富。嵇康《声无哀乐论》说:“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 虽众,亦大同于和。”不同美味,都和其情。也如王充《论 衡》所说:“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葛洪《抱朴子》所 说:“色不均而皆艳,音不同而感悲,香非一而并芳,味不等而悉美。”《荀子·乐论篇》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 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审美是人不可没有的情感要求。人的感情要求方面无限 多样,因此,审美要求也无限多样,不能定于一端一面。只要 是人有情志追求、喜爱的,都能吸引人感应形象的音、形而动 情。我们要能有良好的感应能力,主要靠“妙悟”,这一点十 分重要。 那么,要不要提高学力,提高认识美的学力呢?要的, 但有个前提:有学力须有助于妙悟,才符合审美要求。

  汤胜天作品

  最重要 的还是要妙悟。严羽《沧浪诗语》中的说的:“诗道亦在妙 悟。惟悟乃为(诗道审美)当行,乃为本色。”过去贫贱者没 有学力,但有社会“识力”,也要有助于“妙悟”,直解,直 觉,能深刻感悟到符合自己理想追求,情感喜爱就会敏锐地被 吸引,被感动,投入和陶醉到审美欣赏之中。过去不识字的老 婆婆和小孩子也有审美要求,和审美能力,也是能妙悟,直觉 到事物形象符合他们的追求和喜爱。 贫富贵贱,不同的人,都有理想追求和感情喜爱,对于 符合自己要求的事物都会被吸引,都能有审美兴趣,产生喜悦 欣赏之情。不同的风格特点,不同的形式体裁,都能以其形 声、形象激动人的审美感情。李梦阳《梅月先生诗序》所举实 例很多,也很好:“幽岩寂滨,深野旷林,百卉既痱,乃有缟 焉。山(之)英媚枯,缀疏横斜,嵚崎清浅之区,则何遇之不 动矣?……故遇者物也,动者情也。情动则会,心会则契,神 契则音,所谓随遇而发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 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自圣贤,下至愚呆,……未 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贫富贵贱都有情,都能感应 形声而动情。

文学艺术的审美方式(文学艺术的审美方式是什么)

  汤胜天作品

  朱熹《诗集传序》说:“诗何为而作也?……人生而 静,……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 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 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 诗之所以作也。” 这是绝好的“艺术发生论”,既明确说明物决定意识的 基础作用。又说明了思想的作用,又说明了动情不能已,才产 生了咨嗟咏叹的诗。扩而大之,文学艺术都是这样产生的。 也就是上面引用的李梦阳所说的意思:“遇者物也,动者情 也。情动则会,心会则契,神契则音,所谓随遇而发者。”外 界万物一体的现实生活世界,核心是激动情感(其中也正如朱 熹所说,因人要欲,则不能无思),心和神与之契会,随遇而 发,产生文艺。音乐、舞蹈、诗歌等文艺也都产生了。这些文 艺,又都触动读者的情感,有悲有喜,感慨万端,使人不自觉 在审美中“神质悉移”,见诸“勇猛精进”的行动,进而创造 更美好的“万物一体”和谐融合的现实世界。 文艺激动欣赏者的情感,王夫之《董斋诗话》也有很 精彩的论述:诗可以兴、观、群、怨“尽矣”。“出于四情 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 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黄宗羲《明文案序上》说: “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 未有不至者也。则天地间街谈巷语、邪许呻吟、无一非文, 而游女、田夫、波臣、戍客,无一非文人也。”其《马雪航诗 序》说:“盖有一时之性情,有万古之性情。夫吴歙越唱, 怨女逐臣,言乎其所不得不言,此一时之性情也。”作者抒 情,欣赏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情的背后,是意和气。姚鼐 《答翁学士书》说:“诗文美者,命意必善。”发而为言,为 文,又一定“有气以充之。……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反复进退之态,彩色之华。故声色之 美,因乎意与气而变者也。是安得有定法哉?” 这说明文艺无“定法”,都是感于物而生情,其中有 意,发而为文,有节奏、彩色,随意气而千变万化,其中有 气,有神。所以,文艺又能深广影响欣赏者的情意、气质和神 志。而这些就不只是思想认识,更不是主客两分的思维认识的 “抽象本质”,而是内含了深入心灵深处的情性、兴趣、气 质、神志、理想、整个的精神世界。所以,审美和文艺必须 具备的“形象”大于“思想”,与科学谋取的思想认识大不 相同,它最重要的是“形象”与“情感”,我们必须重视深 思。所以,我们虽然重视审美是一种感觉,是始终不离开感觉 的,但这感觉又不单纯是感性认识,而是理解以后更深刻的感 觉,又牵连着情感、兴趣、气质、神志、理想、整个精神世 界感觉。所以,审美才有这么巨大的重要性和丰富复杂的内 涵,深广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价值。

  汤胜天作品

  所以,我们虽然重视审美可以给人的美感是愉快、快乐 的,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审美只是娱乐而已。因为,审美的使 人称心如意、惬意、怡然自乐、畅快舒适,是涉及影响人的感 情、兴趣、气质、神志、理想、整个全面的精神世界。它的 作用远远超越过普通一般的娱乐、游戏、玩耍,更不能是庸 俗、低级的娱乐、开心。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在生活中,容易 被人忽略、分辨不清而产生误解的。 当然,另一个极端,是要明确:审美又不是谋求实利、 占有的快乐。审美,虽然也可以有重大的理想要求隐含在 内,但不一定都是如此。单纯看花、看大海、高山、湖泊,欣 赏悦耳目的风景、风光、人体、物体,也能使人心旷神怡,怡 然自乐,可以扩大胸襟,提升境界,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精 神、气质,也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必一定要处处、时时、事事、件件审美都一定要和重大理想要求联系起来。审美的领 域无限宽广、丰富多彩,也不该不能局限于狭隘的功利要求 之内。正如刘勰所说:“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 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文心雕龙·物 色篇》)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仔细分 析,可能就有他“自食其力”,绝“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悠然 看高山之崇高精神。但,如果不隐含理想精神气质,在采菊情 境中有怡然快适的审美心境,应该说,获得“兴感怡悦”的审 美效果,也是值得欣赏的。 也正如葛洪《抱朴子·尚博篇》所说,审美兴趣应该广 泛,不应偏嗜局限:“其所纳绎也妙,变化不系滞于规矩之方 圆,旁通不凝阂于一涂之逼促。是以偏嗜酸咸者,莫能知其 味,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王昌龄《诗格》说:也 可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皎然 《诗议》说:“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 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出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 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

  汤胜天作品

  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 偶实。”作者和欣赏者,见虚实众多境象,都能产生审美感 兴。 审美,重在“会心”,契情合趣,不一定要怎样标准 的实景实物符合美的标准。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说: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 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前人研究和论述过很多美学范畴,例如崇高(雄伟、英 勇、刚强等)表现于高山、森林、飞瀑、英雄、壮士等;秀 美(柔婉、娇小、灵巧)表现于小桥流水、春风杨柳、小夜 曲、狂歌劲舞等。不同的特色,都是人们喜欢的。审美应该容 许、甚至提倡多样化。景色有雄浑、秀拔、壮丽、古雕、老健、清逸、明净、 高远、芳润、奇绝等,诗文风格特长也众多不同。谢榛《四溟 诗话》说,诗人气质不同,欣赏的景色不同,诗的风格也不 同,盛唐诗中就有这么多种风格的景色。欣赏者也可因气质 不同,而欣赏的景色和诗的风格也就不同。审美趣味应该容 许、甚至提倡多样化。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景生情,情生景,哀乐 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 相离,唯意所适。”因为诗人的欣赏者各有不同的情,所以也 欣赏含不同情的不同景色和诗。也是十分广泛多样,而不应定 于一尊。应该容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在审美活 动中能感发其性情志趣就很好。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 “《风诗》三百首,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 之谓之智,故能感发人之性情。后人强事臆测,系以比兴赋之 名,而诗义转晦。”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艺术导读》 公众号ID:daodu777 ,也可添加小编微信(xiaopeng332011603)投稿交流。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