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画品》是清代黄钺撰写的画论著作。二十四品是: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远、朴拙、超脱、奇僻、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韶秀。每品项下各有四言释义一篇,每篇一韵,每韵十二句。词藻典丽,工整易诵。
二十四画品
画者抽象情态与艺术玄想之品味,分析画艺独到之不同境界,并标示其途径,与“古雅秀润”之文人画审美观形影不离。
气韵
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
天风泠泠,水波濊濊。体物周流,无小无大。读万卷书,庶几心会。
神妙
云蒸龙变,春交树花。造化在我,心耶手耶?驱役众美,不名一家。
工似工意,尔众无譁。偶然得之,夫何可加?学徒皓首,茫无津涯。
高古
即之不得,思之不至。寓目得心,旋取旋弃。繙金仙书,搨石鼓字。
古雪四山,充塞无地。羲皇上人,或知其意。既无能名,谁泄其秘?
苍润
妙法既臻,菁华日振。气厚则苍,神和乃润。不丰而腴,不刻而俊。
山雨洒衣,空翠黏鬓。介乎迹象,尚非精进;如松之阴,匠心斯印。
沉雄
目极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括之无遗,恢之弥张。
名将临敌,骏马勒缰。诗曰魏武,书曰真卿。虽不能至,夫亦可方。
冲和
暮春晚霁,赪霞日消。风雨虚铎,籁过洞箫。三爵油油,毋餔其糟。
举之可见,求之已遥。得非力致,失因意骄。加彼五味,其法维调。
澹远
白云在空,好风不收。瑶琴罢挥,寒漪细流。偶尔坐对,啸歌悠悠。
遇简以静,若疾乍瘳。望之心移,即之销忧。於诗为陶,於时为秋。
朴拙
大巧若拙,归朴返真。草衣卉服,如三代人。相遇殊野,相言弥亲。
寓显於晦,寄心於身。譬彼冬严,乃和於春。知雄守雌,聚精会神。
超脱
腕有古人,机无留停。意趣高妙,纵其性灵。峨峨天宫,严严仙扃。
置身空虚,谁为户庭。遇物自肖,设象自形。纵意恣肆,如尘冥冥。
奇闢
造境无难,驱毫维艰。犹之理径,繁芜用删。苦思内敛,幽况外颁。
极其神妙,天为破慳。洞天清閟,蓬壶幽闲。以手扣扉,砉然启关。
纵横
积法成弊,舍法大好。匪夷所思,势不可了。曰一笔耕,况一笔扫。
天地古今,出之怀抱。游戏拾得,终不可保。是有真宰,而敢草草。
淋漓
风驰雨骤,不可求思。苍苍茫茫,我摄得之。兴尽而返,贪则神疲。
毋使墨饱,而令笔饥。酒香勃郁,书味华滋。此时一挥,乐不可支。
荒寒
边幅不修,精采无既。粗服乱头,有名士气。野水纵横,乱山荒蔚。
蒹葭苍苍,白露晞未。洗其铅华,卓尔名贵。佳茗留甘,谏果回味。
清旷
皓月高台,清光大来。眠琴在膝,飞香满怀。冲霄之鹤,映水之梅。
意所未设,笔为之开。可以药俗,可以增才。局促瑟缩,胡为也哉!
性灵
耳目既饫,心手有喜。天倪所动,妙不能已。自本自根,亦经亦史。
浅闚若成,深探匪止。听其自然。法为之死。譬之诗歌,沧浪孺子。
圆浑
槃以喻地,笠以写天。万象远视,遇方成圆。画亦造化,理无二焉。
圆斯气裕,浑则神全。和光熙融,物华娟妍。欲造苍润,斯途其先。
幽邃
山不在高,惟深则幽。林不在茂,惟健乃修。毋理不足,而境是求。
毋貌有馀,而笔不遒。息之深深,体之休休。脱有未得,扩之以游。
明净
虚亭枕流,荷花当秋。紫花的的,碧潭悠悠。美人明装,载桡兰舟。
目送心艳,神留於幽。净与花竞,明争水浮。施朱傅粉,徒招众羞。
健拔
剑拔弩张,书家所诮。纵笔快意,画亦不妙。体足用充,神警骨峭。
轩然而来,凭虚长啸。大往固难,细入尤要。颊上三毫,裴楷乃笑。
简洁
厚不因多,薄不因少。旨哉斯言,朗若天晓。务简先繁,欲洁去小。
人方辞费,我一笔了。喻妙於微,游物之表。夫谁则之?不鸣之鸟。
精谨
石建奏事,书马误四。谨则有馀,精则未至。了然於胸,殚神竭智。
富於千篇,贫於一字。慎之思之,然后位置。使寸管中,有千古寄。
俊爽
如逢真人,云中依稀。如相骏马,毛骨权奇。未尽谛视,先生光辉。
气偕韵出,理将妙归。名花午放,彩鸾朝飞。一涉想像,皆成滞机。
空灵
栩栩欲动,落落不群。空兮灵兮,元气絪缊。骨疏神密。外合中分。
自饶韵致,非关烟云。香销炉中,不火而薰。鸡鸣桑颠,清扬远闻。
韶秀
间架是立,韶秀始基。如济墨海,此为之涯,媚因韶误,嫩为秀岐。
但抱妍骨,休憎面媸。有如艳女,有如佳儿。非不可爱,大雅其嗤。
国画之美,在神、情、意、趣
神
人们在观赏绘画作品时,往往着眼于画得像不像,迷恋于彩色照片的华丽细腻,跟真的一样。中国画的排斥自然主义的逼真描绘,不仅不是它的缺点,反而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是其立于世界艺坛独树一帜的特色。
关于欣赏和评价绘画的优劣问题,宋代苏轼一针见血地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只注意于外形的像不像,是不足以论画的,论画要以追求神似为宗旨。神似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审美观的精华。理论当然是来自实践的,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线造型,大胆概括提炼;讲究虚实相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如舍弃背景,留有空白,单线勾勒,水墨写意等等,都使得艺术更加纯美精粹。
早在《淮南子》一书中就提出“君形”之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意思是说,画佳人西施虽然很美,但不使人喜欢;画勇士孟贲虽然眼睛很大,并没有令人生畏的气势,原因在于没有神气。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明确提出传神的主张,经过谢赫总结的“六法论”“气韵生动”说,到宋、元以后引入山水画,有了进一步的开拓,以至到近代的“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说,都是延续发展了“神似”论创作艺术思想的。也正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离披点划”“时见缺落”“笔虽不周而意周”的疏体,即现在所说的写意或意笔画,得到登峰造极的发展。
情
在状物与传情的关系中,中国画崇尚的是主情说。艺术家是多情善感的,他是怀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情面对大自然的,所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含情脉脉,乘兴挥毫。炽烈的情思,通过自如的笔墨,落在纸绢上,物化为艺术作品。所以,凡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充沛的感情。
拿山水画来说,所描绘的对象是自然,但画中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如实写照。外国风景画讲写生,中国画也讲写生,但不满足于直观之所见,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经过心灵的孕育升华,再创造第二自然。所以我们不拘泥于焦点透视,不受光暗阴影的干扰,像一个令行禁止的将军,可以随心所欲地调遣山川木石,重新组合。可以凌空俯视层峦叠嶂,也可以从一草一叶中品味出诗意,抒发感情。有一位离休老干部在遍览故宫绘画馆的古代佳作之后说:不见风雨之迹,可有淋漓润泽之感。他确实道出了中国画的妙处,堪称一得之见。
正因为作画不是机械地状物,而在于传情达意,所以不主张细描细画,有“谨毛失貌”之论。即使是工笔画,也是以写意的思路为主导,不是以把物象任何东西都细细画出来为能事。细可能得到某些观赏者的喝彩,但那只能是特技,而并非艺术。工笔画在构思制作中,同样遵循着概括、取舍的法则,不过呈现出来似乎以细腻见长。需要突出的,可以比目力所及的实物还精细还丰富,需要简洁时,则可一笔带过,或通过构图的“经营位置”,色彩的变调等等手法加以淡化。总之,好的工笔画并不是如实细细描画、诸事杂陈就算了事的;它同样讲究有张有弛、有虚有实、曲折迷离、柳暗花明的艺术性。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如此。画家情之所钟,动人的艺术品质自然流出,情景交融,意趣横生。比如徐悲鸿的《奔马》,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齐白石的《虾》,则跃动着蓬勃的生机。而潘天寿的《山花》,像山姑般纯朴而俊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大干世界,以艺术家的眼睛,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行诸笔墨,以其丰富的艺术美,美化生活,美化人们的心灵。
意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丹青引》中描写曹霸画马,曾有“意匠惨淡经营中”的句子。说明运思立意是作画的关键。讲究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思想的优良传统。所谓意境,是通过严密、巧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在画中形成一种境界,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生发升华至诗的境界。画论中说“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诗论中也讲“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真,既有真景物,又有真感情,情景交融,主客观结合,方能曲尽其妙。曹霸正是在面对健美的御马玉花骢的感应下,经过“惨淡经营”一酝酿构思设计等一系列形象思维的功夫之后,才画出“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杰作。就是说,艺术家没有“意”,是作不出“宛然如真”的艺术表现的。
如同园林之曲径通幽,“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诗文讲究含蓄的道理,作画也最忌直露式的和盘托出,一览无余,没有嚼头,缺乏韵味。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很早就有“隐秀”之说。
隐,就是追求“文外之重者”,就是在表面的一层意思以外,有丰富的曲折重复的意旨,可供玩味。而秀,则是以警策秀美的语言,将含而不露的意蕴暗示出来,做到“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譬如写离别,并不说自己的幽怨,却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一种委婉隐曲的情调。唐诗中刘长卿的《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中,以溪花之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大致也是这种意思。一幅画,不仅是事物的单纯外在形象的描绘,而是要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赏者领略会心。
意境是比直观给人更多更深的东西,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余味无穷,越看越有意思,越有琢磨头。比如齐白石的《十里蛙声》,画面只有几个活泼的蝌蚪,却叫人联想到十里溪流和热闹的蛙鸣。欣赏画面艺术美的同时,可以引发出无尽的意趣。有位画家在空白背景的空纸上,生动地画了一计已然红黄变色,飘摇而下的树叶,真是以诗的简练和含蕴,抒写出一曲优美的《秋声赋》。“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含蓄,产生了更加强烈和丰富的艺术效果。这正是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正因为以意为之,呈现在画面上的景绝不同于实在的物景。郑板桥在一则题画中讲到“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的道理。李可染在《漓江胜览》一画的题款中写道:“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画出了漓江的神韵,却不可按图索骥。说明其中渗透着画家艺术想象、综合取舍、艺术加工。
趣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里道出了中国画艺术表现上的美学情趣是笔墨,而中国画的笔墨与书法艺术同源同法。
中国画是以线造形的,笔墨技巧不仅准确描绘对象就算完事,而是要能够表达情绪,还要有艺术的美感,由于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还形成了具有独立美感的形式美。比如衣纹的描法,游丝描,行笔细劲;铁线描,凝重沉着;柳叶描(莼菜描)则雄浑圆厚。还有战笔、曲笔、泼墨法等等,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它是由于描绘对象、艺术家个性、爱好以及需要表现的效果等因素构成的。
山水画中的种种皴法,也大致与此相同。书法中,属于方笔的线条,状如“折钗股”,令人感到一种雄俊美感。而状如“屋漏痕”的圆笔线形,给人一种丰厚美、浑穆美感。其次,如气势、骨肉、刚柔、张弛、巧拙、节奏感等等,都和笔墨有关系。所以在品评中国画作品中,笔墨功力是否纯熟老到是一个内容相当丰富的概念。
明清文人画,特重笔情墨趣的追求。尤其是写意花鸟,在淋漓奔放中,‘抒发胸中逸气,而笔墨技艺既凝炼简括,又变化微妙。